0%

杂曲歌辞。昆仑子

2025年07月05日

扬子谭经去,淮王载酒过。醉来啼鸟唤,坐久落花多。

佚名

译文

扬子谭经去
扬子江畔谈经论道后离去
淮王载酒过
淮王携美酒前来拜访
醉来啼鸟唤
醉意朦胧时被啼鸟唤醒
坐久落花多
久坐庭前看落花纷飞

词语注释

谭经(tán jīng):谈经论道,指探讨儒家经典
淮王(huái wáng):汉代淮南王刘安,此处借指贵族

创作背景

昆仑子《杂曲歌辞》创作背景浅探

盛唐气象下的文人雅趣

此诗诞生于开元天宝年间,正值大唐文化最为绚烂的时节。长安城中"五陵年少金市东"的豪迈与江南水乡"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雅致相互交融,文人墨客或仗剑远游,或聚饮酬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昆仑子其人虽不见于正史,然观其诗作,当是游走于权贵与隐士之间的风流人物。

淮南王宴饮的文化隐喻

"淮王载酒过"一句暗用西汉淮南王刘安好养方士的典故。唐人常以汉喻唐,此处既是对当时王公贵族延揽文士风气的写照,亦暗含对知遇之恩的期许。天宝年间,诸王宅邸常有诗酒之会,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所记"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正与此诗情境相类。

江南文人的精神图景

诗中"扬子谭经"与"醉来啼鸟"的意象组合,勾勒出唐代文人典型的生活状态:既有儒家经世之志,又怀道家出世之思。这种矛盾统一在安史之乱前的江南地区尤为明显,彼时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文人既可追求功名,又能享受林泉之乐。落花啼鸟的描写,恰似王维辋川绝句"人闲桂花落"的意境,体现禅宗思想对士大夫审美的影响。

杂曲歌辞的音乐底色

作为乐府旧题,《杂曲歌辞》本可配乐演唱。唐人创作此类作品时,往往在五言四句的简练形式中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中"醉来""坐久"的时序变化,暗合音乐起承转合之妙,使人想见当年酒筵间击节而歌的风流况味。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昆仑子》以空灵淡远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文人雅士超然物外的禅意画卷。全诗仅二十字,却蕴含"物我两忘"的深境,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其"得陶渊明之骨,具王摩诘之神"。

意象的流动与定格
诗中意象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递进:"谭经"与"载酒"构成雅集场景,一"去"一"过"间暗含时空流转。醉后闻啼鸟的听觉意象与坐看落花的视觉意象交织,形成通感之美。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落花多"三字:"不写人寂,而写花落,此间禅意正如王维《辛夷坞》中'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情感的层递与超越
前两句的世俗欢愉(谭经论道、载酒畅饮)与后两句的出世感悟形成张力。醉后闻鸟啼的瞬间,暗合《景德传灯录》"闻声悟道"的禅机;而"坐久"二字,恰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化境。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此诗将李白式的狂放转化为孟浩然式的静观,最终抵达慧能'本来无一物'的澄明"。

留白的艺术
全诗最妙处在未句的戛然而止。落花满地的画面后,诗人不再赘言,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典范。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赞叹:"这种'瞬间永恒'的表现手法,比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更接近佛教的'刹那即永恒'真谛"。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
    "此诗清丽绝尘,如闻山涧鸣泉。'醉来啼鸟唤,坐久落花多'二句,尤得天然之趣。鸟唤人醒,花落人闲,动静之间,尽显诗人超然物外之态。"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淮王载酒过'一句,用典无痕,暗合刘安好客之风。后联以醉眼观物,鸟啼花落,皆成诗料,足见昆仑子胸次洒落,不滞于物。"

  3.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
    "通篇不着斧凿,而风流自现。'坐久落花多'五字,写尽闲适之味。花落无声,而人心与之俱寂,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昆仑子此作,颇有王、孟遗响。前二句叙事简净,后二句转景入情,以物态写心境。落花满衣,啼鸟惊梦,刹那光景中寓永恒禅意,是小诗中之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