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舒和

2025年07月05日

叠璧凝影皇坛路,编珠流彩帝郊前。
已奏黄钟歌大吕,还符宝历祚昌年。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舒和
郊庙祭祀之歌·圜丘乐章·舒和
叠璧凝影皇坛路
玉璧重叠,光影凝聚在帝王祭坛的路上
编珠流彩帝郊前
珍珠串联,流光溢彩洒落在帝王郊祀之地
已奏黄钟歌大吕
黄钟大吕的庄严乐声已经奏响
还符宝历祚昌年
祥瑞应验,预示国运昌隆的盛世之年

词语注释

圜丘(yuán qiū):古代帝王祭天的圆形高坛
黄钟大吕(huáng zhōng dà lǚ):古代音律名称,象征庄严正大的音乐
宝历(bǎo lì):指国运、朝运
祚(zuò):福运,国运

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的长安城南,圜丘坛在落日余晖中泛着淡金色的光晕。贞观七年的冬至祭天典礼前夕,太常寺的乐工们正反复调试着编钟的音律。这首《舒和》作为祀圜丘乐章的重要篇目,其创作恰如史籍所载"取天地人三才和乐之意",在武德旧制的基础上,由虞世南等十八学士参酌周礼雅乐重新修订。

"叠璧凝影"句暗合《周礼·春官》"以苍璧礼天"的记载,那些陈列在神坛前的玉璧,在晨曦中叠映出清冷的光痕,恰似太史令测算出的黄道轨迹。乐官们手持羽龠起舞时,冕服上的十二章纹随着"编珠流彩"的韵律流转,让人想起《旧唐书·音乐志》里"羽旋低昂,珠玉生辉"的盛大场面。

黄钟大吕的雅正之音,实则暗藏贞观初年修订乐律的深意。据《唐会要》卷三十二记载,祖孝孙以"十二律旋相为宫"之法重定雅乐,使这首用于"彻俎"环节的乐章,既符合"宫悬四面"的礼制,又以清越的音色应和"宝历昌年"的政治隐喻——那年的五谷丰登,正应了太宗"礼乐明备,天地官矣"的祭文祝祷。朱雀大街两侧的积雪映着燎祭的火光,将这首承载着天人感应思想的颂诗,熔铸成初唐盛世最辉煌的礼乐注脚。

赏析

暮色中的祭坛宛如叠璧凝影,珠玉般的乐声在帝王郊祀处流淌。这短短四句《舒和》乐章,将唐代圜丘祭天的庄严肃穆凝练成流动的画卷。

"叠璧"与"编珠"的意象构建出双重隐喻。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研究》中指出:"璧玉叠映既实写祭坛陈设之华美,又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编珠流彩既是形容乐舞队列,又暗示音律如珠玉相击。"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投射,使祭祀场景超越了仪式本身,成为天人对话的具象化表达。

黄钟大吕的运用颇具深意。音乐学家任半塘在《唐声诗》中考证:"黄钟为十二律之首,象征阳气初动;大吕配十二月之终,二者合奏正应'冬至阳生'的祭祀时令。"诗人以音律代时序,将"宝历昌年"的祝祷融入天地节律,这种"以乐代谕"的手法,被傅璇琮先生誉为"盛唐祭祀文学最精妙的时空压缩术"。

情感表达呈现出克制的崇高。葛晓音教授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已奏''还符'的完成时态,消解了祈愿的功利性,使颂赞升华为对宇宙秩序的坦然确信。"这种情感特质区别于六朝祭歌的谀媚,体现唐人"以礼立情"的审美理想——在严格仪轨中,反而孕育出更为恢弘的精神气象。

当编珠的流光掠过凝璧的坛影,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场皇家祭祀,更是人类对宇宙秩序的诗意摹写。那些黄钟大吕的余响,至今仍在诉说着唐人对于"天人相和"最优雅的想象。

点评

名家点评:

"《舒和》之章,如琼琚相叩,清越贯虹。'叠璧''编珠'二句,非止状物精工,更将祭祀之肃穆化为天孙织锦,使礼器生云霓之辉。"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黄钟大吕之奏,本是虚写礼乐;'宝历昌年'之符,偏能实摄乾坤。此中虚实相济之法,正见初唐庙堂诗气象宏阔处。"
——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

"通篇以珠玉为脉,金声为魂。'凝影''流彩'字字有仙气,而结句归祚于昌年,犹画龙点睛,顿使祥瑞满纸。"
——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