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的长安城南,圜丘坛在落日余晖中泛着淡金色的光晕。贞观七年的冬至祭天典礼前夕,太常寺的乐工们正反复调试着编钟的音律。这首《舒和》作为祀圜丘乐章的重要篇目,其创作恰如史籍所载"取天地人三才和乐之意",在武德旧制的基础上,由虞世南等十八学士参酌周礼雅乐重新修订。
"叠璧凝影"句暗合《周礼·春官》"以苍璧礼天"的记载,那些陈列在神坛前的玉璧,在晨曦中叠映出清冷的光痕,恰似太史令测算出的黄道轨迹。乐官们手持羽龠起舞时,冕服上的十二章纹随着"编珠流彩"的韵律流转,让人想起《旧唐书·音乐志》里"羽旋低昂,珠玉生辉"的盛大场面。
黄钟大吕的雅正之音,实则暗藏贞观初年修订乐律的深意。据《唐会要》卷三十二记载,祖孝孙以"十二律旋相为宫"之法重定雅乐,使这首用于"彻俎"环节的乐章,既符合"宫悬四面"的礼制,又以清越的音色应和"宝历昌年"的政治隐喻——那年的五谷丰登,正应了太宗"礼乐明备,天地官矣"的祭文祝祷。朱雀大街两侧的积雪映着燎祭的火光,将这首承载着天人感应思想的颂诗,熔铸成初唐盛世最辉煌的礼乐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