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一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大漠孤烟直。唐代边塞的雄浑气象,在《水调歌第一》的字里行间奔腾不息。此诗当创作于盛唐时期,彼时国力强盛,边战频繁,无数将士戍守西北,铸就了这首饱含金戈铁马之气的壮歌。
陇山古道上的星子明明灭灭,恰似历史的眼眸,见证着烽燧相连的边关岁月。诗人以"平沙落日"起笔,将西域广袤荒凉之景尽收眼底,而"明星高复低"的微妙天象变化,暗合《汉书·天文志》"明星主兵革"的记载,为全诗埋下战事将起的伏笔。
"孤山烽火"之景,正与《唐六典》所载"凡烽燧所置,大率相去三十里"相印证。唐代完善的烽候制度,在此化作诗人笔下的铁血意象。而"连营候鼓"的壮阔场面,又令人想起《通典》记载的唐军"闻鼓而进,闻金而止"的严明军纪。
此诗虽列《水调》之首,却全无南朝旧曲的绮丽,反以朔气金柝之声,奏响盛唐边塞诗的最强音。那些在敦煌壁画、吐鲁番文书间若隐若现的戍卒身影,于此获得了最壮美的艺术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