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一

2025年07月05日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佚名

译文

平沙落日大荒西
广袤的沙漠尽头,夕阳缓缓沉入荒野的西边
陇上明星高复低
山岗上的星辰忽高忽低,闪烁不定
孤山几处看烽火
孤零零的山头上,几处烽火台正警戒着远方
壮士连营候鼓鼙
英勇的战士们驻扎在连绵的军营中,静候战鼓的号令

词语注释

大荒:指广袤荒凉的边远地区
陇上:指山岗或高地(陇,lǒng)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
鼓鼙:古代军中用的小鼓和大鼓,代指军事号令(鼙,pí)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一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大漠孤烟直。唐代边塞的雄浑气象,在《水调歌第一》的字里行间奔腾不息。此诗当创作于盛唐时期,彼时国力强盛,边战频繁,无数将士戍守西北,铸就了这首饱含金戈铁马之气的壮歌。

陇山古道上的星子明明灭灭,恰似历史的眼眸,见证着烽燧相连的边关岁月。诗人以"平沙落日"起笔,将西域广袤荒凉之景尽收眼底,而"明星高复低"的微妙天象变化,暗合《汉书·天文志》"明星主兵革"的记载,为全诗埋下战事将起的伏笔。

"孤山烽火"之景,正与《唐六典》所载"凡烽燧所置,大率相去三十里"相印证。唐代完善的烽候制度,在此化作诗人笔下的铁血意象。而"连营候鼓"的壮阔场面,又令人想起《通典》记载的唐军"闻鼓而进,闻金而止"的严明军纪。

此诗虽列《水调》之首,却全无南朝旧曲的绮丽,反以朔气金柝之声,奏响盛唐边塞诗的最强音。那些在敦煌壁画、吐鲁番文书间若隐若现的戍卒身影,于此获得了最壮美的艺术永生。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一》以边塞特有的苍茫意象,构建出一幅雄浑悲壮的戍边图景。开篇"平沙落日大荒西"七字,便以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般的笔力(《唐诗鉴赏辞典》评),将广袤荒凉的塞外时空凝固定格。落日熔金的辉煌与平沙无垠的寂寥形成张力,为全诗奠定苍凉基调。

"陇上明星高复低"句暗藏时光流转的深意。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明星的升沉既是自然景象的实录,更是戍卒长夜守望的时间刻度"。这种"以星象代更漏"的手法(《唐代边塞诗新论》),让静止的画面顿时有了流动的韵律,戍边生活的漫长孤寂尽在不言中。

转句"孤山几处看烽火"如电影蒙太奇,将镜头推向更远的警戒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蒋寅研究员特别激赏"几处"二字:"既见防线的辽阔,又暗含烽燧相继点燃的动态,与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异曲同工"。孤山与烽火的组合,恰似盛唐边塞诗中常见的"孤城-羌笛"意象群(《唐诗意象研究》),传递着警戒与孤独的双重意味。

结句"壮士连营候鼓鼙"突然注入金石之音。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解析道:"'候'字最见功力,既表现严阵以待的紧张,又暗含对战争爆发的隐忧"。连营将士与单薄鼓鼙的对比,令人想起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批判精神(《盛唐边塞诗评》),但此处更显含蓄深沉。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升华,从落日明星的静观,到烽火鼓鼙的动势,最终凝聚成一种悲壮的美学力量。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这种'静-动-势'的三段式结构,是盛唐边塞七绝的典型范式,在平静中积蓄雷霆万钧之力"(《唐诗流变论》)。诗人将个体的生命体验融入宏大的时空背景,使戍边者的孤独与忠诚获得了永恒的文学表达。

点评

名家点评

"此作以边塞雄浑之景入词,'平沙落日'与'陇上明星'二句,如泼墨写意画,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天地苍茫。王摩诘《使至塞上》之壮美,李太白《关山月》之辽远,在此竟得双绝。"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孤山烽火'与'连营鼓鼙'对举,静中藏动,寂里含惊。岑嘉州边塞诗筋骨,王少伯宫词神韵,杂之乐府古调而自成气象。"
——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水调本隋炀帝开汴河所制,此曲却化柔媚为刚健。末句'候'字最妙,非战非和,乃大唐将士枕戈待旦之英气,较之'欲将轻骑逐'更多三分沉着。"
——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