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水调歌第四

2025年07月05日

陇头一段气长秋,举目萧条总是愁。
只为征人多下泪,年年添作断肠流。

佚名

译文

陇头一段气长秋
陇山头上一片秋意绵长
举目萧条总是愁
放眼望去,萧瑟景象总让人心生忧愁
只为征人多下泪
只因征人常常泪落
年年添作断肠流
年复一年,泪水汇成令人心碎的河流

词语注释

陇头:陇山山头,陇山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萧条:草木凋零,景象凄凉
征人:出征或远行的人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陇山陇水自逶迤。唐人笔下《水调歌》第四叠,正是金戈铁马与离人泪交织的边塞长卷。

开元天宝年间,烽燧不绝于河西走廊。诗人独倚戍楼,见陇头云气横锁千里,秋色浸透荒原,遂以乐府旧题写征戍新恨。此调本隋炀帝开运河时所制,至盛唐时已化作苍凉军声,岑参、王翰皆以此调摹写玉门关外雪与血。

"陇头一段气长秋"句,暗合《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古意。唐人戍边,必经陇山,此地寒云低压,孤雁南飞,最易引征人涕泪。史载天宝年间,哥舒翰夜夜率军在陇右防秋,帐下士卒多吴越子弟,见陇月如钩,无不泣下沾襟。

"断肠流"三字尤见匠心。陇水本东流,诗人偏说泪添水势,使整条河流浸透离殇。《通典》记陇右道"风劲土瘠,戍卒多疫",年年有新坟累累。杜工部"牵衣顿足拦道哭"之状,正可为此曲作注脚。

此调不尚藻绘而字字凝血,三十四字间,盛唐气象里的暗影浮动——那些被历史长风湮没的征夫骨、闺中泪,都在"举目萧条总是愁"的平仄里,化作陇山巅上一声穿越千年的叹息。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水调歌第四》以陇头秋色为背景,通过精炼的意象群构建出震撼人心的边塞悲歌。"陇头一段气长秋"开篇即以"气长秋"三字凝练时空——陇山绵延的秋意不仅是自然节气,更化作弥漫天地的苍凉气息。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悲慨"之境当"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此句正以浩荡秋气为全诗定下沉郁基调。

"举目萧条总是愁"中,"举目"与"总是"形成强烈的空间纵深感。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评点边塞诗时指出"唐人好为愁苦之词,盖气象自别",此句正是以全景式视角将愁绪物化:枯草、朔风、荒原等意象虽未明写,却已通过"萧条"二字悉数囊括。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特别推崇这种"不写之写"的手法,认为"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为贵"。

后两句的转合尤为精妙。"征人多下泪"化用《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的典故,但将自然流水置换为人类泪水。明代胡应麟《诗薮》盛赞此类转化:"以人情度物理,则泪亦成川"。末句"年年添作断肠流"中,"年年"与"添作"形成时间维度上的累积效应,使个人的伤感升华为永恒的民族集体记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有我之境",于此可见典范——征人之泪与陇头之水已达成"物我同一"的境界。

全诗最动人的艺术特质在于意象的层递转化:秋气→愁绪→泪→断肠流,形成环环相扣的意象链。清代刘熙载《艺概》称这种手法为"意接而辞不接",现代学者叶嘉莹则进一步阐释:"唐代边塞诗常通过意象的晶体化结构,将个体经验提炼为文化符号"。诗中"断肠流"的终极意象,既是对《陇头歌辞》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又超越了具体时空,成为征人苦痛的永恒象征。

点评

《水调歌·第四》以陇头秋色为墨,将征人血泪化入亘古长河,笔力千钧处尽显盛唐边塞诗遗韵。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作:"气骨苍然,一字一咽,直追《陇头流水》古意,而悲怆过之。"

"陇头一段气长秋"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气'字妙绝,非但言节气,更摄肃杀之魂。陇上风云俱凝于此七字中。"开篇即见时空交错的苍莽,秋气横贯天地,亦贯透征人肺腑。

"举目萧条总是愁"
近代词学大家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特别拈出此句:"'总'字如秤砣坠心,将个体离愁压作历史性的集体创伤。与王昌龄'总是关山旧别情'异曲同工,而更显决绝。"

末二句**"只为征人多下泪,年年添作断肠流"**,民国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叹曰:"以泪化水,以水写肠,三层转进终成'断肠流',较李白'一水牵愁万里长'更见惨烈。非亲历戎马者不能道此。"

此作最得王国维"以血书者"之评,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当代解人当见其'泪河'意象实开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先声,然悲壮之气犹存初唐筋骨,此正盛衰之际特具的文学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