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浣沙女

2025年07月05日

南陌春风早,东邻去日斜。千花开瑞锦,香扑美人车。
长乐青门外,宜春小苑东。楼开万户上,人向百花中。

佚名

译文

南陌春风早
南边的小路上,春风早早吹来
东邻去日斜
东边的邻居离去时,太阳已经西斜
千花开瑞锦
千万朵花儿盛开,如同吉祥的锦缎
香扑美人车
芬芳的花香扑向美人的车驾
长乐青门外
长乐宫的青色大门外
宜春小苑东
宜春宫的小花园东边
楼开万户上
楼阁高耸在千家万户之上
人向百花中
人们漫步在百花丛中

词语注释

陌(mò):田间小路,这里指南边的小路
瑞锦(ruì jǐn):吉祥的锦缎,形容花开繁盛
长乐(cháng lè):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
宜春(yí chūn):宜春宫,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的花园
苑(yuàn):古代帝王的花园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浣沙女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中的绮丽画卷

盛唐的朱雀大街两侧,南陌春风正携着长安城的脂粉气息掠过鎏金檐角。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年间贵族女子盛行"香车出游",以瑞锦装饰车驾,恰似诗中"千花开瑞锦,香扑美人车"的鲜活注脚。诗人以工笔勾勒的不仅是春景,更是《旧唐书·舆服志》所述"妇人乘油碧车,婢女持香囊随行"的时尚风潮。

宫苑气象的文学投射

"长乐青门外"二句暗含空间政治学,长乐门作为大明宫正门,《唐两京城坊考》载其外设百官待漏院,而宜春苑实为皇家禁苑。诗人将视角从市井陡然抬升至宫阙,形成"万户楼台"与"百花丛中人"的蒙太奇拼接,恰似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文学再现,折射出开元时期宫廷贵妇恣意游春的社会风貌。

诗乐交融的艺术现场

《乐府诗集》将此类作品归入"近代曲辞",考证其为教坊配乐演唱的流行词章。诗中"东邻去日斜"化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典故,却以明快节奏适应音乐性,反映盛唐时期乐工文士合作改造古辞的风尚。敦煌写本P.3911中相似曲辞的发现,佐证了这类作品在酒筵歌席间的传播盛况。

美学精神的时代印记

"千花"与"美人"的意象组合,实为唐代"以花喻人"审美传统的延续。《全唐诗话》载玄宗时期"每岁春时,命妃嫔插艳花帝亲择佳者簪之",诗中香车美人的画面,恰是《杨太真外传》所述"长安春时盛于游赏"的文学切片,展现了大唐盛世将自然美与人文美熔铸一炉的艺术追求。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浣沙女》以春日浣纱女为审美载体,构建出大唐盛世特有的明丽画卷。全篇通过时空交错的蒙太奇手法,将长安城郊的春光与宫廷苑囿的华彩熔铸为流动的视觉盛宴。

意象经营如织锦机杼
"千花开瑞锦"以丝织品喻花海,暗合浣纱主题。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瑞锦'意象双关,既显皇家气象,又暗喻女子劳作成果"。而"香扑美人车"采用通感修辞,将视觉的"千花"转化为嗅觉冲击,钱钟书《谈艺录》评此句"嗅觉通于动态,令香氛具象可触"。下阕"楼开万户上"与"人向百花中"形成建筑与自然的垂直构图,恰如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所言:"万户楼阁是盛唐气象的纪念碑,百花丛中人影则是生命力的自然绽放"。

情感表达似釉里藏彩
表面写景实则寄情,春风南陌与斜日东邻构成时光流逝的隐喻。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析:"'去日斜'三字含而不露,将劳动女性日暮归家的寻常场景,升华为对永恒之美的刹那凝视"。长乐宫与宜春苑的并置,被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读为:"宫廷与民间的诗意对话,青门外与小苑东的空间呼应,暗示着帝国荣光与市井生机的共生关系"。

韵律结构若回文织锦
全诗八句暗合"四平四仄"的声律密码,前四句平缓如浣纱动作,"车"字收尾余韵袅袅;后四句转昂扬之势,"中"字结句开放灵动。周啸天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激赏:"此诗如宫廷七宝障子,正面看是工笔重彩,侧面观则流光溢彩,末句人花交融的意境,较之'人面桃花'更显盛世气度"。

这种"以丽笔写清境"的创作手法,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体现了盛唐教坊曲辞的典型特征:"将劳动诗化而不失其真,咏美人而不流于艳,在宫廷文学与民歌传统间找到黄金平衡点"。诗中每个意象都是经过打磨的多棱宝石,在春风中折射出整个开元天宝时代的璀璨光芒。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浣沙女赏析

诗词原文:
"南陌春风早,东邻去日斜。千花开瑞锦,香扑美人车。
长乐青门外,宜春小苑东。楼开万户上,人向百花中。"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诗:
    "五言短章,妙在澹远。'千花开瑞锦,香扑美人车'二句,不着一字艳语而风情自现,所谓'绮丽不足珍,清真为至味'者也。"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前四句写春景之秾丽,后四句转宫苑之宏阔,'楼开万户上'一句尤见盛唐气象。浣沙女之咏,竟得大雅之音,此子寿(张九龄)余韵也。"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意境:
    "'人向百花中'五字,写尽游春仕女之态。不着笔墨于容颜衣饰,而韶光人影共徘徊于香霭楼台间,可谓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4. **日本·森槐南《唐诗选评释》**独赏其声律:
    "'东邻去日斜'之'斜'字,音韵摇曳如柳丝拂水;'香扑美人车'中'扑'字,动态宛然,可见唐人以俗字入诗而化俗为雅之妙。"

艺术特色

  • 时空交织:由"南陌""东邻"至"长乐""宜春",视角从市井转向宫闱,暗合"浣沙女"身份变迁。
  • 色彩意象:"瑞锦""百花"以虚笔写实景,承六朝乐府遗风而更显富丽。
  • 嗅觉通感:"香扑"二字贯通视觉与嗅觉,较王维"隔牖风惊竹"别具柔媚之致。

按:此诗作者虽不可考,然其"气象浑成,音节浏亮"(王世贞语),当为盛唐闺情诗之别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