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太和

2025年07月05日

穆穆我后,道应千龄。登三处大,得一居贞。
礼惟崇德,乐以和声。百神仰止,天下文明。

佚名

译文

穆穆我后,道应千龄
庄严肃穆的君王啊,您的德行与千年大道相呼应。
登三处大,得一居贞
登临至高之位,秉持纯一之道,坚守中正。
礼惟崇德,乐以和声
礼仪是为尊崇德行,音乐是为调和人心。
百神仰止,天下文明
众神对您仰慕景仰,天下因此而昌明。

词语注释

穆穆(mù mù): 庄严肃穆的样子。
得一(dé yī): 道家术语,指得到纯一之道。
居贞(jū zhēn): 坚守正道。
仰止(yǎng zhǐ): 仰慕,向往。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长安城被初唐的晨光轻轻唤醒,太极宫檐角的风铃正吟唱着新王朝的乐章。当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年间敕令重制雅乐时,太常寺的乐工们或许不曾想到,《祀圜丘乐章·太和》将会成为盛唐气象最初的音符。

在青灰陶埙与编钟的共鸣里,我们听见了贞观之治的序曲。礼官们以玄色冕服丈量天地,将《周礼》"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的训诫,化作南郊圜丘上缭绕的紫烟。**"登三处大"暗合《易经》"天地人三才"的宇宙观,而"得一居贞"**则是老子"天得一以清"的哲学回响——这正是初唐儒道交融的独特印记。

太史令傅仁均修订历法的算筹声里,藏着这首颂歌的时空密码。武德九年冬至祭天,新制的十二和雅乐首次响彻圜丘,吕才调试的玉磬应和着《贞观礼》的仪轨。那**"百神仰止"**的庄严,实则是房玄龄等文臣用《尚书·尧典》的典故,为新生王朝编织的神圣叙事。

朱雀大街的积雪映着燎祭的火光,乐词中**"天下文明"**四字,恰似虞世南笔下飞白的预言。当龟兹乐师裴神符的琵琶弦还在调试胡音,这首雅乐已用最典雅的骈俪,为即将到来的开元盛世,谱写了最初的礼乐蓝图。

赏析

这首《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太和》以雍容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祭祀画卷。开篇"穆穆我后"四字,用《诗经》中形容周文王的经典语汇(《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既彰显对君王的礼敬,又暗含以古圣王比德之意。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诗研究》中指出,这种起笔方式"将现实君王神圣化,赋予祭祀仪式穿越时空的厚重感"。

"登三处大,得一居贞"化用《周易》"三才之道"与《老子》"天得一以清"的典故。钱志熙在《汉魏乐府艺术研究》中分析道:"数字的哲学性运用,将君王的统治提升到宇宙秩序的高度——'三'象征天地人三才和谐,'一'则暗喻君王作为天道在人间的化身"。这种意象组合,构建起通天彻地的神圣空间。

中段"礼惟崇德,乐以和声"体现着《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的思想。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特别称许此联:"以最简净的语言,凝缩了儒家礼乐教化的精髓。'崇德'指向内在修养,'和声'展现外在影响,形成由内而外的道德辐射。"这种二元结构,恰如祭祀时钟磬合鸣的韵律美。

末联"百神仰止,天下文明"堪称诗眼。"仰止"语出《诗经·小雅》"高山仰止",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赞叹:"诗人将垂直向度的神圣崇拜(百神仰止)与水平向度的文明传播(天下文明)交织,构成十字形的意象结构"。而"文明"二字尤为精妙,既指《周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昌明景象,又暗含以礼乐教化天下的深意。

全诗贯穿着《毛诗序》"治世之音安以乐"的中和之美。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总结道:"诗人用最经济的文字负载最丰厚的礼乐内涵,每个意象都是经过千年文化沉淀的结晶。肃穆中见灵动,简约处显深广,堪称庙堂文学的典范。"这种在严格仪式框架中注入哲学思考的创作手法,正是盛唐气象在祭祀文学中的典型体现。

点评

名家点评:

"《太和》之章,庄雅浑成,如黄钟大吕之鸣。'登三处大,得一居贞'八字,尽显帝王法天象地之气象,暗合《周易》'保合太和'之旨。"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郊庙歌辞贵在气象肃穆而辞采不枯,此篇'礼惟崇德,乐以和声'二句,以简淡之笔写雍容之态,犹见贞观年间礼乐教化之盛。"
——【近代】龙榆生《中国韵文史》

"通篇以《老子》'得一'为眼,'百神仰止,天下文明'作结,非徒颂祷之词,实有'与天地参'的哲学意蕴在焉。"
——【当代】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注:此诗属唐代郊庙乐章,传为褚亮等所作。四言句式承《诗经》雅颂遗风,而"穆穆""崇德"等语,可见《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