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得宝歌》的创作背景考略
开元天宝年间,大唐盛世如锦绣铺陈,而《得宝歌》恰似一枚嵌在这幅画卷上的珍珠。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此谣辞诞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时陕郡太守李齐物于弘农郡(今河南灵宝)掘得古器,献符瑞于朝,民间遂作此歌以颂圣明。
"得宝弘农野"一句,实暗合天宝年间改元典故。彼时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于丹凤门,告赐灵符在尹喜故宅",玄宗遣使于函谷关尹喜台旁掘得"灵宝真符",遂改元"天宝",弘农郡亦因此更名为灵宝县。歌中"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之句,恰是盛唐漕运繁忙、手工业鼎盛的剪影——扬州作为当时铜器制造中心,其精美器物沿运河络绎输送长安,与弘农得宝事相映成趣。
末句"三郎当殿坐"尤耐寻味。玄宗在宫中常被唤作"三郎",此称既显亲切又不失尊崇,民间以此入歌,足见开元盛世君民相得的氛围。而"听唱得宝歌"五字,则让历史场景倏然鲜活——我们仿佛看见大明宫灯火通明,教坊乐工执檀板而歌,那位开创盛世的帝王正含笑击节,浑然不觉二十年后渔阳鼙鼓将惊破这霓裳羽衣的幻梦。
此谣辞虽仅六句三十字,却如一枚多棱的水晶,折射出盛唐最后华彩里的政治祥瑞、漕运经济与宫廷乐舞三重光影。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其归入"杂歌谣辞",正是捕捉到了它由民间沃土生长,又经宫廷采撷的独特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