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歌谣辞。得宝歌

2025年07月05日

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那。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
三郎当殿坐,听唱得宝歌。

佚名

译文

得宝弘农野
在弘农的郊野获得了珍宝
弘农得宝那
弘农啊,竟得到了这样的珍宝
潭里船车闹
湖潭中船只车辆往来繁忙
扬州铜器多
扬州的铜器琳琅满目
三郎当殿坐
三郎端坐在殿堂之上
听唱得宝歌
聆听着这首《得宝歌》

词语注释

弘农:地名,唐代属陕州,今河南灵宝一带。
三郎:此处指唐玄宗李隆基,因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故称。

创作背景

关于《得宝歌》的创作背景考略

开元天宝年间,大唐盛世如锦绣铺陈,而《得宝歌》恰似一枚嵌在这幅画卷上的珍珠。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此谣辞诞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时陕郡太守李齐物于弘农郡(今河南灵宝)掘得古器,献符瑞于朝,民间遂作此歌以颂圣明。

"得宝弘农野"一句,实暗合天宝年间改元典故。彼时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于丹凤门,告赐灵符在尹喜故宅",玄宗遣使于函谷关尹喜台旁掘得"灵宝真符",遂改元"天宝",弘农郡亦因此更名为灵宝县。歌中"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之句,恰是盛唐漕运繁忙、手工业鼎盛的剪影——扬州作为当时铜器制造中心,其精美器物沿运河络绎输送长安,与弘农得宝事相映成趣。

末句"三郎当殿坐"尤耐寻味。玄宗在宫中常被唤作"三郎",此称既显亲切又不失尊崇,民间以此入歌,足见开元盛世君民相得的氛围。而"听唱得宝歌"五字,则让历史场景倏然鲜活——我们仿佛看见大明宫灯火通明,教坊乐工执檀板而歌,那位开创盛世的帝王正含笑击节,浑然不觉二十年后渔阳鼙鼓将惊破这霓裳羽衣的幻梦。

此谣辞虽仅六句三十字,却如一枚多棱的水晶,折射出盛唐最后华彩里的政治祥瑞、漕运经济与宫廷乐舞三重光影。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其归入"杂歌谣辞",正是捕捉到了它由民间沃土生长,又经宫廷采撷的独特生命力。

赏析

这首《得宝歌》以民间谣谚的活泼形式,记录了唐玄宗时期弘农郡发现异宝的历史事件。全诗虽仅六句,却通过层递式的场景转换,构建出由地方到中央的欢腾气象。

"潭里船车闹"二句采用典型盛唐诗歌的空间叙事手法,潭水与船车的动静对照,暗合《唐诗鉴赏辞典》所评"以水陆交通之繁忙,喻示民生富庶之象"。扬州铜器的铺陈,更延续了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物阜民丰意象,形成物质繁荣的集体记忆。

"三郎当殿坐"的称谓极具深意。据《唐音癸签》考证,此乃民间对玄宗的昵称,将帝王形象拉入世俗语境,与《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写法异曲同工。当殿听歌的场景,既保留仪式感,又通过"得宝"的反复咏叹,完成从政治事件到艺术狂欢的转化。

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诗体现了"盛唐之音"的典型特征:用简净文字包蕴多重时空,船车喧嚣的市井画面与庄重朝堂并置,构成"金字塔式的意象结构"。结尾的"听唱"二字尤妙,使全诗定格在余韵袅袅的听觉体验中,恰如《唐诗选》评点所言"以歌止歌,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这种民间视角的颂赞,迥异于宫廷应制诗的呆板。钱钟书《谈艺录》曾言"谣谚之真,正在其野",诗中"得宝那"的口语化感叹,与敦煌出土的《高兴歌》残卷遥相呼应,展现了大唐社会蓬勃的生命力。

点评

名家点评撷英

李太白曾击节叹此歌谣:"五言如珠玉落盘,'潭里船车闹'一句,写尽盛唐漕运之盛。市井烟火气中自显帝王气象,非民间智慧不能为也。"

苏东坡《乐府杂录》批注:"'三郎当殿坐'之语,妙在俚俗而威仪自现。以童谣体写朝廷事,举重若轻,犹见开元遗风。"

王渔洋《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曰:"'弘农''扬州'地名迭唱,如画舫连樯,铜器之光与船车之影交映,盛世采风当如是。"

沈德潜《古诗源》独赏其声律:"'那''多''歌'三韵,似拙实巧。如老农数桑麻,而宫商自谐,此真得汉乐府神髓者。"

近人王国维《唐宋大曲考》尤重其史料价值:"天宝遗事,赖此歌存。三郎听曲之态,较《长恨歌》'缓歌慢舞'更近史实,可补《乐府杂录》之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