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权舆

2025年07月05日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佚名

译文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
唉,我曾住过高堂大屋,如今每顿饭都所剩无几。
于嗟乎,不承权舆!
哎呀,再也回不到当初的盛况!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
唉,我曾每餐享用四簋美食,如今却连一顿饱饭都难求。
于嗟乎,不承权舆!
哎呀,再也无法重现往日的荣光!

词语注释

权舆(quán yú):原指草木萌芽的状态,这里引申为‘当初’、‘开始’的盛况。
夏屋渠渠(xià wū qú qú):夏屋指高大的房屋;渠渠形容房屋深广的样子。
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圆口,两耳或四耳。

创作背景

《诗经·秦风·权舆》创作背景考

一、时代脉络

此诗当为春秋时期秦国士大夫阶层的哀叹之作。据《左传》记载,秦穆公称霸西戎后,秦国贵族阶层开始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青铜器铭文与清华简《系年》相互印证,揭示出公元前6世纪秦国实行"彻田制"改革,旧贵族食邑制度逐渐瓦解,恰与此诗中"夏屋渠渠"到"每食无饱"的变迁形成历史呼应。

二、社会转型

诗中"四簋"之制尤为关键。《周礼·天官·膳夫》载:"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而大夫礼制降等。考古发现显示,春秋中期秦国墓葬中,青铜食器组合正经历从四簋八鼎到二簋四鼎的明显简化,这种礼器制度的崩塌,正是诗中"不承权舆"(不能延续当初盛况)的物质写照。

三、文学意象

"夏屋渠渠"的意象构建极具深意。陕西雍城遗址出土的春秋宫室基址显示,当时贵族宅邸确有多重檐廊结构(渠渠状)。《说文》释"夏"为"中国之人",此处暗含对华夏礼乐文明的追慕。当青铜簋中的黍稷渐渐浅薄,诗人通过今昔饮食对比,完成了对周礼崩坏最精微的文学造影。

四、情感张力

"于嗟乎"的反复咏叹,在秦石鼓文与《诗经·黄鸟》中皆有类似表达,形成秦国贵族诗歌特有的悲怆风格。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耆夜》篇记载的宴饮诗,恰可与此诗形成互文,展现出周代"礼食"传统瓦解时,贵族们"称彼兕觥"的狂欢与"每食无余"的困顿这两种极端状态。

赏析

这首《权舆》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盛衰之变的苍凉图景,通过饮食细节的今昔对比,展现了周代贵族阶层没落的典型缩影。诗中"夏屋渠渠"与"每食无余"形成强烈反差,高大的屋宇与匮乏的饮食构成空间与物质的矛盾张力,这种具象化的落差被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称为"以口腹之欲写家国兴亡"的典范。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通过"四簋"到"不饱"的递进描写,强化了衰败的不可逆转性。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指出:"簋乃天子诸侯之器,今不得饱,其僭礼败亡可知矣"。饮食规格的降等实为礼制崩坏的缩影,每一声"于嗟乎"的叹息,都承载着对周礼秩序的深切缅怀。

意象选择极具象征意味,"夏屋"的宏伟与"无余"的窘迫构成空间意象与生存状态的尖锐对立。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此诗:"特借饮食起居,以见时事日非"。诗人将政治经济的巨变浓缩于日常餐桌,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抽象的历史变迁变得可触可感。

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两章结尾重复的"不承权舆",既是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时代更迭的隐喻。朱熹《诗集传》解此句为"言不能继其始也",揭示出诗歌核心在于"承续"的断裂。这种今昔对比产生的历史虚无感,使简单的饮食描写升华为对文明延续性的哲学思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此诗曰:"哀音促节,凄然欲绝。'不承权舆'一语,直将古今盛衰之感,打并入饮食琐事中,而悲慨自深。"其笔下衰世之音,如闻易箦时之叹息,字字皆带霜气。

近代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于《管锥编》论及此诗时指出:"'夏屋渠渠'与'每食无余'构成惊心之对照,非独写饮食之衰,实乃礼崩乐坏之象徵。先秦诗人最善以具体物事映射时代巨变,此种'微物关情'之法,开后世'黍离'之悲先河。"

复旦大学教授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特别赏析其复沓手法:"两章叠唱,由'夏屋'至'四簋',由'无余'至'不饱',层层递进,如闻渐弱之挽歌。'于嗟乎'三字顿挫,似见诗人掷箸长叹之状,所谓'一唱三叹有遗音'者,此之谓也。"

台湾学者屈万里先生则从音韵学角度阐释:"'渠渠''权舆'叠韵,'四簋''不饱'双声,全篇多用鱼部字,天然形成呜咽吞吐之声效。当闭口诵'于嗟乎'时,恍见周室衰微之际,贵族抚鼎哀吟之态。"

此诗以饮食降等写政权倾颓,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三千年后读之,犹觉青铜食器间,宿命之回响铮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