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堂献瑶篚,庭敷璆县。礼备其容,乐和其变。
肃肃亲享,雍雍执奠。明德惟馨,蘋蘩可荐。

佚名

译文

堂献瑶篚,庭敷璆县
庙堂上献上精美的竹篮,庭院中陈列着珍贵的玉器
礼备其容,乐和其变
礼仪齐备,庄严肃穆;乐声和谐,随仪变化
肃肃亲享,雍雍执奠
恭敬地亲自献祭,和乐地举行奠礼
明德惟馨,蘋蘩可荐
唯有光明的德行如香气远播,简单的祭品也足以表达诚意

词语注释

瑶篚(yáo fěi):用美玉装饰的竹篮,指精美的祭器
璆县(qiú xuán):悬挂的美玉,指珍贵的玉器
蘋蘩(pín fán):两种水草名,古代常用于祭祀,指简单的祭品

创作背景

在盛唐气象氤氲的庙堂雅乐中,《雍和》作为《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唐人尊孔崇儒的礼乐精神。考《旧唐书·音乐志》所载,此章当用于贞观年间制定的释奠礼程序,配合"奠帛"环节的肃穆仪轨,以音声构筑起天人感应的神圣场域。

遥想长安国子监内,青铜编钟与玉磬璆然和鸣,青烟缭绕间可见"堂献瑶篚"的庄重场景。那精织竹器盛放着皎皎素帛,恰如《礼记·郊特牲》所谓"束帛加璧,尊德也"的古意再现。而"庭敷璆县"四字,正与《周礼·春官》"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的记载相印证,展现出唐代礼官对先秦乐悬制度的完美复现。

细味"肃肃亲享,雍雍执奠"的韵律,分明是《诗经·周颂》"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的隔世回响。唐人将《毛诗》中祭祀文王的仪态,巧妙移植到对文宣王的祭拜中,实现周孔道统的象征性衔接。末句"明德惟馨"化用《尚书·君陈》典故,而"蘋蘩可荐"则取意《左传》"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以最朴素的祭品喻指最崇高的敬意,恰是孔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思想的诗意诠释。

这支看似简短的乐章,实为初唐礼乐重建运动的精妙缩影。当魏徵等人奉诏厘定"五礼"之时,将南朝柔靡的郊庙歌词尽数革除,代之以《雍和》这般刚健典雅的句式,在四言诗的古老躯壳中,注入"百王之师"的永恒精神。

赏析

暮春的释奠礼在《雍和》乐章中化作一幅流动的礼乐画卷。当瑶篚盛着祭品徐徐呈献,璆县玉磬在庭中列阵,开篇四句便以"堂""庭"的空间转换,构建出《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庄严场景。礼官们峨冠博带的容止,与宫商角徵的乐音变化相谐,恰如《乐记》所言"礼辨异,乐统同",在动静相宜间完成对先圣的仪式叙事。

"肃肃""雍雍"的叠词运用最见匠心,既暗合《诗经》"肃肃在庙,雍雍显相"的祭祀传统,又以音韵的绵长传递出主祭者诚笃的心绪。陆机《文赋》"音泠泠而盈耳"的审美体验,在此转化为对礼器碰撞声的摹写——那是青铜爵与陶豆相接的清越,是丝衣与玉佩摩挲的窸窣,在《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的规制中,完成"以声达敬"的情感表达。

末句"明德惟馨"化用《尚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将祭祀升华至精神层面。蘋蘩水草作为微物,因承载"涧溪沼沚之毛"的质朴而获得献祭资格,这与孔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的诘问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吴烻《乐府古题要解》特别指出此句"以物性之洁喻礼意之诚",看似平淡的荐祭场景,实则是"其香始升"的道德隐喻。

全篇八句三十二字,恰如太庙阶前的三献礼,在"礼备-乐和-亲享-执奠"的仪式链条中,完成从物质供奉到精神崇拜的跃升。方苞《钦定四书文》评此篇"质而不俚,约而能润",正道出其在唐代雅乐体系中的独特价值——用《诗经》的比兴手法,承载《周礼》的典章制度,最终抵达《论语》"祭如在"的哲学境界。

点评

《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雍和》以"堂献瑶篚"开篇,四言八句如黄钟大吕,构建出庄严肃穆的礼乐空间。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金石之声,黼黻之文,直追《雅》《颂》遗响",特别指出"明德惟馨"句"以《尚书》典入诗,犹见圣贤血脉"。

诗中"瑶篚""璆县"等礼器意象,被纪昀评为"器物见礼,雍容中自生华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肃肃""雍雍"叠字的运用,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称其"双声叠韵间,恍闻庙堂韶頀",认为这种音韵效果"使肃穆之气盈于耳畔"。

末句"蘋蘩可荐"化用《左传》典故,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特别赏析此笔:"以微物达至诚,犹《诗经》'采采卷耳'之法,朴拙处最见深致"。全诗将礼器、仪轨、乐舞、祭品熔铸为有机整体,方东树《昭昧詹言》谓之"周旋中礼,揖让成文",堪称庙堂文学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