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气象氤氲的庙堂雅乐中,《雍和》作为《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唐人尊孔崇儒的礼乐精神。考《旧唐书·音乐志》所载,此章当用于贞观年间制定的释奠礼程序,配合"奠帛"环节的肃穆仪轨,以音声构筑起天人感应的神圣场域。
遥想长安国子监内,青铜编钟与玉磬璆然和鸣,青烟缭绕间可见"堂献瑶篚"的庄重场景。那精织竹器盛放着皎皎素帛,恰如《礼记·郊特牲》所谓"束帛加璧,尊德也"的古意再现。而"庭敷璆县"四字,正与《周礼·春官》"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的记载相印证,展现出唐代礼官对先秦乐悬制度的完美复现。
细味"肃肃亲享,雍雍执奠"的韵律,分明是《诗经·周颂》"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的隔世回响。唐人将《毛诗》中祭祀文王的仪态,巧妙移植到对文宣王的祭拜中,实现周孔道统的象征性衔接。末句"明德惟馨"化用《尚书·君陈》典故,而"蘋蘩可荐"则取意《左传》"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以最朴素的祭品喻指最崇高的敬意,恰是孔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思想的诗意诠释。
这支看似简短的乐章,实为初唐礼乐重建运动的精妙缩影。当魏徵等人奉诏厘定"五礼"之时,将南朝柔靡的郊庙歌词尽数革除,代之以《雍和》这般刚健典雅的句式,在四言诗的古老躯壳中,注入"百王之师"的永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