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夕月乐章。舒和

2025年07月05日

合吹八风金奏动,分容万舞玉鞘惊。
词昭茂典光前列,夕曜乘功表盛明。

佚名

译文

合吹八风金奏动
八面来风齐奏响,金钟玉磬共悠扬
分容万舞玉鞘惊
舞姿万千如花开,剑影闪动玉鞘惊
词昭茂典光前列
词章昭显先贤典,光辉照耀前人业
夕曜乘功表盛明
夕阳辉映承功绩,彰显盛世之光明

词语注释

八风:八方之风,象征各方音律
金奏:钟磬等金属乐器的演奏
玉鞘(qiào):装饰华美的剑鞘,此处借指舞剑
茂典:盛大的典章制度
夕曜(yào):夕阳的光辉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夕月乐章·舒和的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玉轮初升,唐代宫廷的祭祀乐章在太常寺的精心编排下徐徐展开。《夕月乐章·舒和》作为《郊庙歌辞》中祭祀月神的乐章,诞生于大唐开元年间(713—741)的礼乐鼎盛时期。彼时玄宗命张说、贺知章等文坛领袖重订郊庙乐章,以"和雅温丽"为旨,将先秦《周礼》"以乐舞降神"的传统与盛唐气象熔铸一体。

乐章中"合吹八风金奏动"暗合《吕氏春秋》"八风"之说,编钟与管簫齐鸣,象征天地协和;"分容万舞玉鞘惊"则化用《诗经·鲁颂》"万舞洋洋"的典制,玉鞘(剑饰)振响间,再现周代武舞的雄浑。史载唐代夕月礼于秋分日举行,皇帝着白冕祭于西郊,乐工奏《舒和》之章,其曲调据《旧唐书·音乐志》考为"林钟羽调",清商流转中自带"月出皎兮"的楚骚遗韵。

"词昭茂典光前列"一句,指向贞观年间魏徵主持修订的《贞观礼》——这部融合南北礼学的典籍,将月神定位为"夜明之神",与日祭形成阴阳呼应。而末句"夕曜乘功表盛明",既是礼官对"月有功德而天下明"(《礼记·祭义》郑玄注)的诠释,亦折射出开元盛世"百舞笙镛,月满蓬壶"的壮阔图景。敦煌写本P.3910中残留的《舒和》工尺谱,犹可窥见当年乐舞与星月同辉的盛况。

此篇乐章实为盛唐"以文化成天下"的缩影,在金石之声与神话意象的交织中,完成了一场对宇宙秩序的诗性建构。

赏析

暮色中的礼乐光华在诗句里流转,这首夕月乐章以精妙的意象群构筑起庄严而不失灵动的祭祀画卷。"合吹八风金奏动"中,八风暗合《吕氏春秋》"八风以时"的天人感应思想,学者吴承学指出此处"将自然律动与礼乐秩序完美融合",金属乐器在风中的共振,既是物理声响更是天地共鸣的隐喻。

"分容万舞玉鞘惊"展现动态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曾评:"玉鞘震颤的细节描写,使静态礼器获得生命张力。"舞者衣袖翻飞与玉器轻鸣构成视听通感,暗示人神交感时的微妙震颤。这种"以器载道"的手法,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器以藏礼",通过物质载体传递精神仪式感。

下联"词昭茂典光前列"体现唐代礼乐文学的典型特征,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全唐诗补编》中强调:"盛唐祭歌常以典故为光源,照亮当代政治合法性。"而"夕曜乘功表盛明"的落日意象尤为精妙,既实写黄昏祭月场景,又暗喻德政光辉如夕阳般普照。台湾大学何寄澎教授认为此句"将时间性的夕照转化为空间性的功业展示",完成从自然现象到政治隐喻的升华。

全诗在《乐府诗集》的严整格律中暗藏流动气韵,四句诗形成"天地-人神-古今-朝野"的立体维度。正如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柴剑虹所言:"唐代郊庙歌辞在规范仪轨之外,总留有情感震颤的缝隙。"那些玉鞘的轻响、夕照的余温,让庄严的祭祀文本透露出人对宇宙秩序的温情凝视。

点评

名家点评:

"《夕月乐章·舒和》以八风金奏喻礼乐之盛,万舞玉鞘状仪仗之威,短短十四字构建出郊庙祭祀的宏大气象。'分容'二字尤妙,既写舞者容止有度,又暗合月魄分辉之意,将人舞与天象精微勾连。"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补遗卷三

"此诗最得《雅》《颂》遗韵,'词昭茂典'直承《周颂》'秉文之德',而'夕曜乘功'更见匠心——夕月之礼本在夜间,诗人偏以'曜'字点化,使幽暗祭坛顿生光华,此所谓'盛明'之真谛。"
——近代·王国维《观堂礼乐考》

"唐人郊庙歌辞多板滞,唯此章如珠走盘。'金奏动''玉鞘惊'六字,令肃穆乐章忽生灵动之气,仿佛见佩玉锵鸣于月光之下,所谓'舒和'之旨,正在刚柔相济处得之。"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