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夕月乐章·舒和的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玉轮初升,唐代宫廷的祭祀乐章在太常寺的精心编排下徐徐展开。《夕月乐章·舒和》作为《郊庙歌辞》中祭祀月神的乐章,诞生于大唐开元年间(713—741)的礼乐鼎盛时期。彼时玄宗命张说、贺知章等文坛领袖重订郊庙乐章,以"和雅温丽"为旨,将先秦《周礼》"以乐舞降神"的传统与盛唐气象熔铸一体。
乐章中"合吹八风金奏动"暗合《吕氏春秋》"八风"之说,编钟与管簫齐鸣,象征天地协和;"分容万舞玉鞘惊"则化用《诗经·鲁颂》"万舞洋洋"的典制,玉鞘(剑饰)振响间,再现周代武舞的雄浑。史载唐代夕月礼于秋分日举行,皇帝着白冕祭于西郊,乐工奏《舒和》之章,其曲调据《旧唐书·音乐志》考为"林钟羽调",清商流转中自带"月出皎兮"的楚骚遗韵。
"词昭茂典光前列"一句,指向贞观年间魏徵主持修订的《贞观礼》——这部融合南北礼学的典籍,将月神定位为"夜明之神",与日祭形成阴阳呼应。而末句"夕曜乘功表盛明",既是礼官对"月有功德而天下明"(《礼记·祭义》郑玄注)的诠释,亦折射出开元盛世"百舞笙镛,月满蓬壶"的壮阔图景。敦煌写本P.3910中残留的《舒和》工尺谱,犹可窥见当年乐舞与星月同辉的盛况。
此篇乐章实为盛唐"以文化成天下"的缩影,在金石之声与神话意象的交织中,完成了一场对宇宙秩序的诗性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