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掠过晋地的旷野,孤生的棠梨树在《唐风·杕杜》中投下千年寂寥的影。当是时也,晋献公"尽杀群公子"的惨剧余波未平,公族枝叶零落,那些被迫流亡的晋国公子们,在汾水之畔用带血的喉舌唱出这首孤绝的哀歌。
"其叶湑湑"的棠梨犹自葳蕤,却注定无法连理成荫。诗人以孤树起兴,枝叶愈是繁茂,愈衬得"独行踽踽"的身影伶俜——这分明是晋国公子们"患无兄弟"的集体隐喻。史载献公听信骊姬谗言,不仅逼死太子申生,更使"晋之宗族子弟无在者",那些幸存者仓皇奔翟、奔梁,在异国的尘土中回望故国宗庙。
"岂无他人"的诘问里藏着锥心之痛。春秋之世,"同姓"意味着血脉与政治的共同体,《左传》所谓"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而当晋国公子们发现"不如我同父"的残酷现实时,周代宗法制构建的伦理世界已然崩塌。诗中反复咏叹的"胡不比焉""胡不佽焉",正是对《周礼》"以乡八刑纠万民,七曰不恤"制度的绝望叩问。
黄土高原的风将诗句镌刻在竹简上,每一个"睘睘"独行的叠字,都是宗族残骸在青铜器纹样里投下的阴影。此诗后来成为历代王室倾轧中的谶语,当玄武门前的血染红石榴花时,当烛影斧声惊破汴梁夜时,那些天潢贵胄们或许都会想起,这株生长在《诗经》里的孤独棠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