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伊川歌第一

2025年07月05日

秋风明月独离居,荡子从戎十载馀。
征人去日殷勤属,归雁来时数寄书。

佚名

译文

秋风明月独离居
萧瑟秋风,皎洁明月,我独自一人离群索居
荡子从戎十载馀
我那远行的夫君从军征战已十多年
征人去日殷勤属
当年他出征时我曾殷切叮嘱
归雁来时数寄书
每逢鸿雁南归,都盼他能多寄家书

词语注释

离居:离群独居
荡子:此处指远行在外的丈夫(古义与今异)
从戎:参军(戎 róng,指军队)
属:同'嘱',叮嘱(zhǔ)
数:屡次(shuò)

创作背景

《伊川歌第一》创作背景浅析

暮色苍茫中,一支羌笛吹碎了伊川的月色。这首被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近代曲辞》的《伊川歌》,实为盛唐教坊曲《伊州》大曲的首章,其诞生恰似一幅以边塞烽烟为底色的工笔仕女图。

一、大漠孤烟里的音乐史诗

开元天宝年间,西凉节度使盖嘉运将《伊州曲》进献玄宗,此曲遂成教坊名调。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据显示,该曲调多用于书写征戍之苦,恰如王维"羌笛《伊州》"的吟咏。当龟兹乐与中原词章在长安宫廷相遇,便孕育出这般"声诗合璧"的独特艺术形态。

二、金戈铁马间的温柔凝视

"荡子从戎十载馀"的写照,暗合天宝年间"长征戍卒"的历史困境。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戍卒六年更代"之制渐废,杜诗所谓"武皇开边意未已"正是此曲的时代注脚。诗人以"归雁寄书"的意象,将《诗经·小雅·采薇》"我行不来"的古老忧思,化作盛唐闺怨的新声。

三、团扇秋风中的时空叠印

"殷勤属"三字藏着《玉台新咏》般的缠绵,与敦煌残卷《云谣集》中的"征衣裁缝了"遥相呼应。任半塘《唐声诗》指出,此类杂曲歌辞常采用"逆挽写法"——征人临行的叮咛与闺中当下的孤寂,在"十载"的时间跨度中形成强烈反差,恰如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的时空蒙太奇。

残阳如血,照见敦煌莫高窟217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画中乐伎所持琵琶,或许正奏着《伊州》古调。那些湮没在《教坊记》佚文里的旋律,终在千年后化作沙粒间的诗行。

赏析

这首《伊川歌第一》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唐代闺怨诗的典型意境,通过"秋风明月"与"征人荡子"的时空对映,构建出凄清深婉的审美空间。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点此作"十字含无限凄凉",正是捕捉到诗中"独离居"与"十载馀"形成的张力——皎洁月色与萧瑟秋风的意象叠加,将思妇的孤独感放大为具有宇宙意识的苍茫。

诗中"荡子从戎"的表述颇具深意。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荡子'非贬义,乃唐人对征人的习称,暗含命运无常之叹。"这种称谓消解了传统闺怨诗的怨怼情绪,转而呈现理解与包容。而"十载馀"的时间计量,正如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用数量词稀释情感浓度,反而使思念更具穿透力。"

下阕"征人去日殷勤属"的细节描写尤为动人。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认为:"'殷勤属'三字活画出临别絮语之态,与'归雁寄书'形成因果链条,体现唐人'以细节证深情'的创作特征。"大雁意象的运用更暗合《汉书·苏武传》的典故,使私人化的思念获得文化原型的厚重感。

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特别推崇末句的艺术处理:"'数寄书'的期待与'十载馀'的现实构成反讽,未言'不寄书'而怅惘自现。"这种含蓄表达正体现了盛唐诗歌"怨而不怒"的美学品格,将个体情感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体验。

点评

诗词原文:

秋风明月独离居,荡子从戎十载馀。
征人去日殷勤属,归雁来时数寄书。

名家点评: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诗"以清空之笔,写寥廓之情",谓"『秋风明月』四字,便已摄尽天涯孤寂之魂,而『归雁寄书』之盼,更见思妇痴绝处,不着愁字而愁思自远"。

  • **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其"淡处皆浓,短章含无限波澜",尤其推崇末句"以雁足传书之典,化寻常为奇崛,寻常闺怨遂有金石声"。

  •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点出其时空对照之妙:"十载光阴压缩于『去日』与『归时』之间,秋月雁声遂成穿越时空的信使,此等剪裁功夫,正是盛唐绝句独绝处"。

  • 叶嘉莹以"温柔敦厚而不失筋骨"喻此诗,认为"殷勤属"三字"将离人絮语凝练如珠,而『数寄书』之『数』字,尤见期待之绵长,是乐府本色,亦是文人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