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桧风·羔裘》诞生于春秋时期桧国(后为郑所灭),其创作背景浸润着周代贵族社会的礼制崩塌与士人忧思。据《左传》记载,桧国国君骄奢淫逸,"好洁其衣服",终日着华美裘衣游宴,却疏于朝政。诗中"羔裘""狐裘"的意象,实为周礼中"大夫以羔裘为朝服,狐裘以宴宾"的礼制象征,此刻却成为统治者耽于享乐的讽刺性对照。
"逍遥""翱翔"二词以飞鸟之姿喻国君纵情声色,与"在堂"的庄严仪礼形成尖锐反差。郑玄笺注此诗时指出:"君不用道,臣将远去",揭示了士大夫面对昏君时"劳心忉忉"的痛切——那反复咏叹的"岂不尔思",既是传统士人对君主的伦理牵挂,更是对礼乐秩序崩坏的深沉悼亡。末章"羔裘如膏,日出有曜"的绚烂描写,恰似《诗经》"以乐景写哀"的笔法,在裘衣的熠熠生辉中,投射出诗人对邦国将倾的灼心之痛。
此诗可视为周代"变风"的典型,桧国不久后被郑武公所灭的历史结局,更为这首充满预感的哀歌添上宿命般的色彩。那些飘荡在朝堂与山水间的裘衣光影,最终化作青铜时代士人精神世界里最早的政治忧患意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