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螽斯

2025年07月05日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佚名

译文

螽斯羽,诜诜兮。
蚱蜢展翅飞翔,成群结队多热闹啊。
宜尔子孙,振振兮。
愿你的子孙众多,兴旺发达。
螽斯羽,薨薨兮。
蚱蜢展翅飞翔,嗡嗡作响声势浩大。
宜尔子孙,绳绳兮。
愿你的子孙绵延不绝,世代相传。
螽斯羽,揖揖兮。
蚱蜢展翅飞翔,聚集一起多密集啊。
宜尔子孙,蛰蛰兮。
愿你的子孙和睦安宁,幸福美满。

词语注释

螽斯(zhōng sī):蚱蜢,一种昆虫。
诜诜(shēn shēn):形容众多、热闹的样子。
振振(zhēn zhēn):形容兴旺、繁盛的样子。
薨薨(hōng hōng):形容昆虫成群飞行的声音。
绳绳(mǐn mǐn):形容绵延不绝的样子。
揖揖(yī yī):形容聚集、密集的样子。
蛰蛰(zhé zhé):形容和睦安宁的样子。

创作背景

《螽斯》创作背景探微

一、诗出有源

《螽斯》载于《诗经·周南》,当为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之作。其诞生于江汉流域的诸侯国,彼时采诗官摇木铎徇于路,民间歌谣如清泉般汇入王室乐官的竹简。螽斯(蝗虫类昆虫)之喻,恰是农耕文明在诗行间投下的剪影。

二、宗法社会的镜像

周人以"多子多福"为天道,此诗三章叠咏"宜尔子孙",恰与青铜器铭文中"子子孙孙永宝用"的祝祷遥相呼应。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言:"《螽斯》之咏,实宗法制度下对血脉绵延的宗教性虔诚。"那些"诜诜""振振"的翅音,正是对西周井田制中劳动力再生产的诗意注脚。

三、自然与人文的隐喻

甲骨文中"螽"字象群虫振翅之形,《礼记·月令》载"仲冬之月,螽斯股鸣"。先民将昆虫强大的繁殖力(一产百卵)升华为哲学意象,如郑玄笺注所言:"凡物有阴阳情欲者,无不妒忌,唯螽斯不尔。"这种生物特性被赋予"不妒忌则子孙众多"的伦理意味。

四、仪式中的生命赞歌

当代出土的西周青铜盉器纹饰中,常见螽斯与瓜瓞纹相伴。考古学家张光直指出:"此乃《诗》之‘绵绵瓜瓞’与《螽斯》的物化形态。"在贵族婚礼的"房中乐"仪式里,这首短诗通过"薨薨""揖揖"的拟声词,将昆虫振翅的物理频率转化为宗族延续的精神律动。

附:诗中的三重时间维度

  1. 自然时间:螽斯生命周期
  2. 社会时间:婚育仪礼进程
  3. 永恒时间:血脉传承祈愿

赏析

《螽斯》以螽虫(蝈蝈)起兴,通过叠词与复沓的韵律,构建了一幅生生不息的繁衍图景。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其"只就螽斯一面说,而子孙之盛自见",点明了诗歌以物喻人的含蓄之美。

意象的层递与生命张力
诗中"诜诜""薨薨""揖揖"三组拟声叠词,由疏到密地摹写螽虫群聚之声:

  • "诜诜"(《毛传》释为"和集貌")展现初聚时的和谐
  • "薨薨"(朱熹《诗集传》注"群飞声")转为密集的轰鸣
  • "揖揖"(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解作"会聚貌")最终凝结为紧密的团簇
    这种声象的渐变,暗合《郑笺》"凡物有阴阳情欲者,无不妒忌,唯螽斯不妒"的独特生物特性,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多子不妒的伦理象征。

祝福情感的三重变奏
对应螽虫意象的,"振振""绳绳""蛰蛰"三组递进式祝福:

  1. "振振"(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释为"众盛")强调数量的基础繁荣
  2. "绳绳"(《尔雅·释训》"戒也")暗含家族延续的谨慎维系
  3. "蛰蛰"(陈奂《诗毛氏传疏》"和集安静之貌")最终抵达和睦共处的理想状态
    程俊英《诗经注析》特别指出这种"连锁递进式结构",认为其"如涟漪般将祝福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儒家伦理的自然投射
《诗集传》将此诗置于"后妃不妒忌则子孙众多"的政教框架下解读,虽显牵强,却揭示了周人以自然物象承载人伦期望的思维模式。现代学者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另辟蹊径,认为螽斯意象实为"上古生殖崇拜的遗存",其重章复唱的形式本身便是"对生命繁衍的巫术式吟诵"。

全诗六句三十字,却通过意象的递进与音韵的回环(真部"诜振"、蒸部"薨绳"、缉部"揖蛰"的三段押韵),在方寸间完成了对永恒生命力的礼赞。这种"以微见著"的写法,恰如钱钟书《管锥编》所言:"一沙一世界,一虫一永恒。"

点评

《螽斯》一诗,以虫鸣之微,见天地之大,诚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篇三章叠咏,如清泉叠浪,每一转韵皆生新意。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道:"螽斯之咏,非徒状其声也。'诜诜''振振',字字作金玉响,乃见周人祈嗣之诚,以虫鸣之盛喻瓜瓞之绵。"其声"薨薨"如远雷,"揖揖"若私语,末章"蛰蛰"二字尤妙,钱钟书谓之:"冬虫蛰伏之象,暗含生生不息之机,此正《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注脚。"

近代学者闻一多独具慧眼:"三复'宜尔子孙',非独贺人多子,实乃先民对生命延续的庄严礼赞。螽羽振振,犹礼乐绳绳,原始宗教意识与艺术形式在此完美交融。"诗中"绳绳""蛰蛰"之叠字,朱光潜盛赞为"汉语音乐性的活化石,每个音节都是生命的律动"。

此诗虽简,却如齐白石笔下草虫,纤毫毕现中见宇宙生机。恰如顾随先生所言:"三百篇中,愈是小诗愈要吟唱,'螽斯'三叹,余音绕梁三千年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