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召南》中的《江有汜》,以长江支流为意象,编织出一曲被弃女子的哀歌。据《毛诗序》考,此诗或作于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彼时汉水流域的诸侯国常以婚姻为纽带结盟,而女子往往成为政治博弈中的缥缈棋子。
"汜""渚""沱"三章叠唱,暗合长江分合之态——那分岔的支流终将重归主流,而遭遗弃的女子却再难重返婚姻的围城。郑玄笺注揭示的媵妾制度更添悲凉:新婚贵族携正妻浩荡归去,陪嫁的媵女竟被弃于江畔。江水汤汤,将"不我以"的绝决冲刷成"其后也悔"的预言,被遗弃者在漩涡中把绝望炼成歌谣。
考古出土的周代青铜器铭文记载着"媵器"随嫁的礼制,而《仪礼·士昏礼》中"妇至,主人揖妇以入"的盛大场面,恰与江边独啸的女子形成残酷对照。当宗法社会的婚姻成为政治的续篇,那些零落在《诗经》中的叹息,便成了最早的女性质疑——在长江永不停歇的呜咽里,完成对礼教最温柔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