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昭德皇后庙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我将我享,尽明而诚。载芬黍稷,载涤牺牲。
懿矣元良,万邦以贞。心乎爱敬,若睹容声。

佚名

译文

我将我享,尽明而诚。
我献上我的祭品,竭尽光明与虔诚。
载芬黍稷,载涤牺牲。
摆上芬芳的黍稷,洗净祭祀的牺牲。
懿矣元良,万邦以贞。
美德啊,至善的典范,万国因你而端正。
心乎爱敬,若睹容声。
心中充满敬爱,仿佛目睹你的音容笑貌。

词语注释

享:献祭。
黍稷(shǔ jì):古代两种粮食作物,泛指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懿(yì):美好,多指德行。
元良:大善,至德。
贞:端正,正直。

创作背景

在盛唐的礼乐光华里,《郊庙歌辞·昭德皇后庙乐章·雍和》如一缕穿透时光的馨香,承载着那个时代最庄重的追思与最醇厚的礼乐精神。昭德皇后沈氏,作为唐德宗李适生母,其命运与中唐政局紧密交织——安史之乱中陷贼失踪的遭遇,成为德宗终其一生未能释怀的隐痛。当贞元元年(785年)朝廷为沈氏举行隆重的册谥典礼时,这套用于皇后庙祭的乐章便凝结着帝王家国双重的情感重量。

"我将我享,尽明而诚"开篇即以《诗经·颂》的古典句式,将祭祀者的虔敬姿态凝练成永恒的仪式瞬间。青铜器里蒸腾的黍稷芬芳("载芬黍稷"),祭台上沐浴净身的牺牲("载涤牺牲"),这些细节背后是周礼"敬天法祖"传统在唐代宫廷祭祀中的完美复现。而"懿矣元良,万邦以贞"的赞颂,既是对皇后德行的神圣化表述,更暗含德宗借母仪典范重塑中唐伦理秩序的深意。

乐章最动人的笔触落在"心乎爱敬,若睹容声"——当祭祀乐舞达到高潮时,参与者恍若目睹皇后音容。这种通神般的艺术体验,恰是唐代雅乐"乐以象德"理念的绝佳体现。《旧唐书·音乐志》载昭德皇后庙乐"情发于中,恭申孝享",正与此诗形成互文。在历史的长镜头下,这首看似程式化的庙堂乐章,实则是唐人用最精致的礼乐语言,在人间与彼岸之间架起的情感虹桥。

赏析

这首诗以祭祀为主题,通过庄重典雅的笔触,展现了古人对神灵的虔诚与对美德的颂扬。诗歌开篇"我将我享,尽明而诚",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直抒胸臆,表达了祭祀者内心的光明与诚挚。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正如《唐诗鉴赏辞典》中所言:"诗人以'明''诚'二字,勾勒出祭祀者纯净无瑕的精神世界。"

诗中"载芬黍稷,载涤牺牲"二句,通过"芬"与"涤"两个动词的巧妙运用,生动描绘了祭祀用品的芬芳与洁净。黍稷的芬芳象征着丰收与富足,而牺牲的洁净则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这种意象的营造,不仅展现了祭祀场景的庄严,更暗含了古人对天人感应的深刻理解。正如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诗人通过对祭祀物品的精细刻画,将物质层面的准备与精神层面的虔诚完美融合。"

"懿矣元良,万邦以贞"一句,由具体的祭祀场景转向对美德的赞颂。"懿"与"贞"二字,凝练而有力,既赞美了皇后的贤良淑德,又寄托了对国家安定、万邦来朝的期望。这种由个人品德到国家治理的升华,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核。

结尾"心乎爱敬,若睹容声"最为动人。诗人以虚写实,通过"若睹"二字,将无形的敬爱之情化为可感的形象。即使未见其人,也能通过内心的虔诚感受到神灵的音容笑貌。这种艺术手法,被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誉为"虚处传神"的典范,展现了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征。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庄重,情感真挚。在短短的八句中,既完整呈现了祭祀的仪式过程,又深刻表达了内心的虔诚与敬爱。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使这首诗成为唐代庙堂诗歌中的佳作,充分展现了古代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

点评

《郊庙歌辞·昭德皇后庙乐章·雍和》以简净典重的笔触,构建了宗庙祭祀的崇高意境。明代文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点此诗:"'尽明而诚'四字,已括尽祀神之道;'若睹容声'之喻,尤见精诚格天之意。"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亦赞:"黍稷芬芳,牺牲涤净,不言肃穆而肃穆自见。元良懿德,化被万邦,此等句法直追《雅》《颂》。"

诗中"我将我享"二句,被清代学者纪昀批注为:"质而不俚,深得《周颂·清庙》遗意。"而"懿矣元良"之转承,王夫之《姜斋诗话》称其:"由物及人,由形入神,如黄钟大吕忽作清商之音,而气脉不断。"末句"若睹容声"更被近代学者王国维推许为:"化工之笔,写虚无如在之态,较《楚辞·九歌》'若有人兮山之阿'尤进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