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汾沮洳

2025年07月05日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佚名

译文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在那汾水低湿处,采摘鲜嫩的莫菜。
彼其之子,美无度。
那位采菜的人儿,美丽得无法衡量。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美丽得无法衡量,远超那高官显贵。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在那汾水河畔旁,采摘嫩绿的桑叶。
彼其之子,美如英。
那位采桑的人儿,美丽如花般动人。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美丽如花般动人,远超那朝廷官员。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在那汾水转弯处,采摘水边的藚草。
彼其之子,美如玉。
那位采藚的人儿,美丽如玉般温润。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美丽如玉般温润,远超那王公贵族。

词语注释

汾(fén):汾水,今山西境内的河流。
沮洳(jù rù):低湿之地。
莫(mù):一种野菜,嫩叶可食。
公路:古代官名,掌管国君的路车。此处泛指高官。
公行(háng):古代官名,掌管国君的兵车行列。此处泛指朝廷官员。
藚(xù):一种水草,又名泽泻。
公族:国君的同族,泛指王公贵族。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汾水之畔的湿地上芦苇轻摇,水汽氤氲。采莫的农人弓着腰,手指在湿润的泥土间翻找野菜,衣襟沾满晨露。《汾沮洳》的吟唱便从这带着泥土芬芳的劳作中升起,如野地里的风,裹挟着对贵族官僚的辛辣讽刺。

考古发现的晋国车马坑里,青铜軎饰闪着冷光,印证着诗中"公路""公行""公族"的显赫——这些掌管君王车驾、羽卫的世袭官职,在春秋末期的晋国早已沦为纨绔子弟的装饰。而汾水边的歌者却以三重递进的比喻,将寻常采菜人的风姿刻进竹简:"美无度"如原野般坦荡,"美如英"似桑花初绽,"美如玉"若水润藚草,每一章末尾的"殊异乎"三字,都像一柄青铜匕首,挑开华服之下的庸碌灵魂。

当晋国公室与六卿的斗争愈演愈烈,《左传》记载的"政在家门"景象,恰为这首诗写下注脚。那些世袭高位的贵族"如粪土",而汾水边的无名者却有着"如玉"的品格——这种价值颠覆的呐喊,终将随着魏风激越的节奏,刺破宗法制度厚重的帷幕。

赏析

《汾沮洳》以汾水岸边低湿之地的寻常草木起兴,却构建了一个充满反差美的精神世界。诗中"莫""桑""藚"三种植物看似平凡,却被赋予了超越性的意象——正如《诗经注析》所言:"采菜者的劳作身影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质朴而生动的田园画卷",这些湿地里生长的植物,恰恰成为烘托"彼其之子"超凡气质的绝佳背景。

情感表达呈现出递进的层次美。从"美无度"的抽象赞叹,到"美如英"的具体比喻,最终升华为"美如玉"的永恒意象,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这种由虚到实、由形到神的赞美方式,展现了先秦时期独特的审美进阶"。值得注意的是,三章末尾"殊异乎"的重复咏叹,通过对比贵族官员的庸常,凸显了劳动青年不可方物的美,这种反衬手法被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为"于平淡处见奇崛,在比较中显真淳"。

诗歌的深层意蕴更值得玩味。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揭示:"'公路''公行''公族'实指世袭贵族,而采菜者之美恰是对周代礼乐制度下身份与德行悖反的隐喻"。湿润的汾水岸边,那些沾着露水的野菜与劳动者挺拔的身影,共同构成了对天然之美的礼赞。这种"德在野"的思想倾向,使这首看似简单的赞歌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批判性。

全诗三章重章叠句的结构,在回环往复中暗含变化。王夫之《诗经稗疏》特别赞赏第二章"美如英"的妙喻:"以初绽鲜花比拟青春之美,较之首章的'无度'更添灵动,为末章的'如玉'埋下伏笔"。这种渐次强化的赞美,配合着从沮洳到河曲的空间转换,使简单的劳动场景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家园。

点评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
"此诗三章叠咏,每章仅易数字,而意境递进,如清溪叠浪。'美无度''美如英''美如玉'三喻连珠,将汾水畔采菜之人的风姿,衬得愈转愈深。末句'殊异乎公族'之叹,尤见诗人对贵族庸碌之讽,以素朴之笔刺世,含蓄中自藏锋芒。"

钱钟书《管锥编》论及
"'沮洳'二字最耐咀嚼,湿软泥沼与高洁'如玉'之人,构成微妙反衬。正如荷出淤泥,诗人偏在卑湿处觅得至美,此乃《诗经》比兴之妙——美者自美,不因地污而减其芳泽。"

王国维《人间词话》引申
"《汾沮洳》写人,不着眉眼衣冠,但以'莫''桑''藚'等野蔬为引,便觉林下清气扑面。所谓'无我之境',正如此诗:物我两忘处,自有殊异之姿凌越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