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葛覃

2025年07月05日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佚名

译文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葛藤蔓延长又长,伸展在山谷中央,叶子繁茂又苍苍。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黄莺自由地飞翔,停落在灌木枝上,鸣叫声清脆悠扬。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葛藤蔓延长又长,伸展在山谷中央,叶子茂密又苍苍。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收割它煮练它,织成细布和粗布,穿在身上不厌倦。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告诉我的女师傅,告诉她我要回家。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洗净我的内衣,洗好我的外裳。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哪些要洗哪些不洗?回家探望我爹娘。

词语注释

覃(tán):蔓延,延长。
施(yì):伸展,蔓延。
萋萋(qī qī):草木茂盛的样子。
喈喈(jiē jiē):鸟鸣声。
莫莫(mò mò):茂密的样子。
刈(yì):割。
濩(huò):煮。
絺(chī):细葛布。
綌(xì):粗葛布。
斁(yì):厌倦。
师氏:女师傅,指贵族家庭中管教女子的女师。
薄:语助词。
害(hé):通“何”,哪些。
归宁:回家省亲,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

创作背景

暮春的终南山麓,葛藤在湿润的雾气中舒展蔓延。那些柔韧的藤蔓攀附着古栎的枝干,将新绿的叶掌铺满整个山谷,仿佛要为周人的织机采集天地的灵气。

采葛的妇人挽着荆筐穿行其间,她们的木屐踏过溪畔青苔时,惊起了栖居灌木的黄莺。鸟群振翅的簌簌声与喈喈鸣叫,应和着远处此起彼伏的"是刈是濩"的劳动号子。这种延续了数百年的劳作场景,正被王室采诗官用刀笔刻在竹简上——那葛藤从《周南》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经过女师教导的贵族女子们,正在沣水边浣洗着葛布制成的深衣。

当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在夕阳下泛着幽光,待嫁的少女们反复吟唱着"言告师氏"的章句。她们知道这些浸染着葛汁的衣物,即将见证生命中最重要的旅程:沿着驷马轩车压出的车辙,带着织好的絺綌细布与粗布,回到父母之邦完成最后的笄礼。那些在《葛覃》中起伏的草木光影,终究会化作宗庙祭典时鼎彝中升起的袅袅香烟。

赏析

《葛覃》以葛藤蔓延、黄鸟鸣啭的田园景象开篇,构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维叶萋萋"与"维叶莫莫"的递进描写,不仅展现植物从繁茂到成熟的生长过程,更暗喻女子生命力的勃发。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前二章言葛之始生,终成可用,犹女子之在母家,渐至长成"。

诗中"黄鸟于飞,其鸣喈喈"的意象尤为精妙。朱熹《诗集传》解读:"黄鸟之鸣,和声之远闻也",鸟鸣的欢愉实为女子归宁前喜悦心情的外化。这种"以乐景写乐情"的手法,开创了中国诗歌"情景交融"的传统。当代学者程俊英指出,飞鸟意象象征"女性获得行动自由的渴望",为后续归宁埋下情感伏笔。

第三章笔锋转至劳动场景,"是刈是濩"的连动句式,展现女子麻利能干的劳作姿态。《毛诗正义》特别注意到"服之无斁"的深层含义:"言其德称其服",赞美女子勤勉不倦的品德。这种将劳动美化的描写,与《诗经》时代"妇功"的价值观念深刻呼应。

末章归宁前的准备场景最具生活趣味。"薄污我私,薄浣我衣"的重复句式,活现女子急切又细心的情态。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激赏:"'害浣害否'句,摹写女子斟酌衣物去留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心理细节的捕捉,使两千多年前的待嫁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以"归宁父母"作结,余韵悠长。现代文学史家夏传才认为,该诗"通过采葛制衣的劳动过程,完整展现了周代贵族女子的婚前教育体系"。而更深层的,是涌动在字里行间的生命喜悦——草木的蓬勃,鸟雀的欢鸣,衣物的清香,最终都融汇成对归家团圆的殷切期盼。这种将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完美融合的创作手法,正是《诗经》"六义"中"比兴"艺术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葛覃》一诗,如清溪漱玉,自然流丽,写尽女子归宁之喜。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此诗之妙,全在体物之工。写葛之蔓延,黄鸟之鸣集,恍如目前。"其言切中肯綮,诗中"维叶萋萋""其鸣喈喈"之句,果真是"体物浏亮"(陆机《文赋》语)。

钱钟书先生于《管锥编》中独赏其叙事结构:"由物及人,由景入情,如画家之皴染,先布底色,后出人物。"细味之,确见三章递进之妙:首章绘葛藤黄鸟之生机,次章转织葛成布之劳作,末章方点明"归宁"本旨。此即王夫之所谓"兴而赋也"(《诗经稗疏》)。

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特赞末章心理描写:"'害浣害否'四字,写尽女子归心似箭,复恐失礼之微妙情态。"诚哉斯言!寻常浣衣琐事,经此一问,顿生摇曳之姿,较之直言思亲,更显温柔敦厚。

近人顾随先生《诗经讲记》尤推崇其声韵之美:"'覃'与'萋'、'濩'与'斁',双声叠韵,如听山泉叮咚。末章连用五个'言'字,而气韵流动,此乃天籁,非人力所能强为也。"诗中"喈喈""莫莫"等叠字,确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至今读来犹觉满口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