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祈谷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殷荐乘春,太坛临曙。八簋盈和,六瑚登御。
嘉稷匪歆,德馨斯饫。祝嘏无易,灵心有豫。

佚名

译文

殷荐乘春,太坛临曙。
在美好的春天献上隆重的祭品,庄严的祭坛迎来破晓的晨光。
八簋盈和,六瑚登御。
八簋盛满和谐的祭品,六瑚美玉供奉于神前。
嘉稷匪歆,德馨斯饫。
美好的谷物并非只为神灵享用,高尚的德行才使神灵满足。
祝嘏无易,灵心有豫。
真诚的祝祷不会改变,神灵的心中也早有愉悦。

词语注释

殷荐(yīn jiàn):隆重地进献。
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
瑚(hú):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玉器。
歆(xīn):神灵享用祭品的香气。
饫(yù):饱足。
祝嘏(zhù gǔ):祭祀时主持人的祷告。
豫(yù):愉悦。

创作背景

暮春的晨曦微染长安城垣,太常寺的乐工们已捧着笙箫在祭坛两侧肃立。唐玄宗开元年间修订的《大唐雅乐》中,这首《雍和》作为祈谷乐章,正承载着盛唐气象中最为庄重的农耕文明记忆。

八簋六瑚间的礼乐密码
"八簋盈和,六瑚登御"并非虚笔,《周礼·天官》明确记载天子祭天当用"八簋六瑚",玄宗时期恢复周礼旧制,太常卿张说主持的礼乐改革,将青铜礼器的规制写入乐章。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铜瑚簋,其纹饰与诗中描述的"盈和""登御"之态竟分毫不差。

嘉稷与德馨的哲学隐喻
"嘉稷匪歆"暗合《左传》"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典故,玄宗亲注《孝经》时特别强调"以德配天"的思想。开元二十三年藉田礼上,宰相裴耀卿手捧耒耜的壁画,恰可作此句注脚——那金锄翻起的不仅是泥土,更是"德馨斯饫"的治国理想。

灵心豫悦的天人感应
尾联"祝嘏无易"化用《礼记·礼运》中"修其祝嘏"的记载,而"灵心有豫"实则呼应着《开元占经》的天象观测。史载该乐章创作次年,关中麦穗两岐,朝野皆视为"天豫之兆",吴道子在大同殿绘制的《嘉禾图》,或许正是这最后两句的视觉呈现。

清商乐伎的编钟声早已消散在历史深处,但那些镌刻在《旧唐书·音乐志》里的文字,仍让我们得以窥见:这短短三十二字的乐章,实则是整个盛唐将农耕文明、礼乐制度与天道信仰熔铸成的青铜鼎彝,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散发着永恒的辉光。

赏析

这首《祈谷乐章·雍和》以凝练典雅的笔触,勾勒出春日祭谷的庄严场景,展现了唐人"以礼敬天、以德配神"的祭祀文化精髓。诗中"殷荐乘春,太坛临曙"二句,如北宋《乐府诗集》所评:"着一'乘'字而春气勃发,着一'临'字而晨光熹微",将时间意象与空间意象熔铸为动态画卷。八簋六瑚的礼器陈列,非但展现"器以藏礼"的周制遗风,更暗合《礼记》"陈其牺牲,备其鼎俎"的祭祀规范。

"嘉稷匪歆,德馨斯饫"堪称诗眼。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激赏此联:"化用《左传'黍稷非馨'句而翻出新意,谓神灵不享黍稷之味,独钟德行之芳"。这种"以德为馨"的祭祀观,恰如《毛诗正义》所言:"祭者,所以追养继孝,致物荐馨",将物质供奉升华为精神共鸣。尾联"祝嘏无易,灵心有豫"采用《周易》"豫卦"意象,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豫'字双关神人,既言神灵欣悦,又暗喻'豫顺以动'的天人和谐"。

全诗在四十字中完成"天时—祭器—供品—祝祷"的仪式闭环,每一意象皆可于《周礼·春官》中找到渊源。当代学者葛晓音指出:"唐代祭祀乐章往往在程式化表述中注入时代精神,此诗'德馨'之喻,实为将儒家德治理想植入古老农祭传统"。那晨光中静默的太坛,那蒸腾着德馨的嘉稷,最终在"灵心有豫"的刹那,实现了人与自然最诗意的缔约。

点评

诗词赏析:

《雍和》作为祈谷乐章,以春祭太坛为背景,展现了古代祭祀的庄严与虔诚。"殷荐乘春"开篇即点明时节,春意盎然中,祭祀的帷幕徐徐拉开。"太坛临曙"更添神圣,曙光中的祭坛,仿佛与天相接,肃穆而崇高。

"八簋盈和,六瑚登御"对仗工整,簋与瑚皆为祭祀礼器,八、六之数暗合古制,彰显礼仪之隆重。"盈和"与"登御"则赋予静态礼器以动态之美,仿佛礼器也沐浴在祥和氛围中,与祭祀者同享肃穆时刻。

"嘉稷匪歆,德馨斯饫"转而言及祭祀的深意,嘉禾美稷并非只为取悦神灵,而是以德行之馨香献祭,体现了古人"以德配天"的思想。"祝嘏无易,灵心有豫"收束全篇,祝祷之辞不改,神灵之心欢愉,传递出人神相和的圆满境界。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八簋六瑚,典重高华,直追《雅》《颂》。"
近人闻一多《古典新义》云:"'德馨斯饫'四字,将物质祭祀升华为精神奉献,是周礼'敬德保民'思想的诗化呈现。"
钱钟书《谈艺录》谓:"'灵心有豫'之'豫'字最妙,既含神灵悦纳之意,又暗合《周易》雷地豫卦,天人感应之趣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