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太和第三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太和第三》属唐代教坊曲辞,据《乐府诗集》考,当为盛唐至中唐间作品。"太和"年号虽为唐文宗所用(827-835年),然曲调渊源可追溯至玄宗朝新声。此时期乐府机关广采民间曲调,文人多依曲填词,反映市井生活与闺怨主题。
文本意象解析
"庭前鹊绕相思树"暗合《西京杂记》所载"相思树"典故,象征夫妇离别。井上莺歌与刺桐的意象组合,可见岭南风物(刺桐为闽粤常见乔木),折射唐代商贾远征、水陆贸易兴盛背景下的人口流动。
社会镜像
诗中"良人学转蓬"直指唐代府兵制崩坏后的社会现实。据《通典·兵典》载,开元后天宝间"戍卒多亡命不归",与"少妇悲春草"形成时空对仗——春草年年复生,征人却如飞蓬辗转。杜佑《理道要诀》称此类作品"哀而不伤,得风人之旨",正合当时乐府"以俗为雅"的创作倾向。
艺术特征
该作承袭南朝乐府双关传统(如"莺歌"谐音"嘤咛"),又融初唐七绝体格。末句"学转蓬"之"学"字尤妙,既讽征役之无奈,又透露出对命运无常的哲学思考,与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