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太和第三

2025年07月05日

庭前鹊绕相思树,井上莺歌争刺桐。
含情少妇悲春草,多是良人学转蓬。

佚名

译文

庭前鹊绕相思树
庭院前喜鹊绕着相思树飞舞
井上莺歌争刺桐
井边的黄莺在刺桐枝头争相啼唱
含情少妇悲春草
满怀愁思的少妇为春草凋零而悲伤
多是良人学转蓬
只因她的丈夫像飘转的蓬草般行踪不定

词语注释

鹊绕:喜鹊环绕飞舞。鹊(què),喜鹊
相思树:象征爱情的树木,又名"红豆树"
刺桐:落叶乔木,春季开红花。刺(cì)桐(tóng)
含情:满怀情感,这里特指愁思
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尊称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行踪不定。蓬(péng)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太和第三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太和第三》属唐代教坊曲辞,据《乐府诗集》考,当为盛唐至中唐间作品。"太和"年号虽为唐文宗所用(827-835年),然曲调渊源可追溯至玄宗朝新声。此时期乐府机关广采民间曲调,文人多依曲填词,反映市井生活与闺怨主题。

文本意象解析

"庭前鹊绕相思树"暗合《西京杂记》所载"相思树"典故,象征夫妇离别。井上莺歌与刺桐的意象组合,可见岭南风物(刺桐为闽粤常见乔木),折射唐代商贾远征、水陆贸易兴盛背景下的人口流动。

社会镜像

诗中"良人学转蓬"直指唐代府兵制崩坏后的社会现实。据《通典·兵典》载,开元后天宝间"戍卒多亡命不归",与"少妇悲春草"形成时空对仗——春草年年复生,征人却如飞蓬辗转。杜佑《理道要诀》称此类作品"哀而不伤,得风人之旨",正合当时乐府"以俗为雅"的创作倾向。

艺术特征

该作承袭南朝乐府双关传统(如"莺歌"谐音"嘤咛"),又融初唐七绝体格。末句"学转蓬"之"学"字尤妙,既讽征役之无奈,又透露出对命运无常的哲学思考,与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异曲同工。

赏析

这首乐府诗以精巧的意象群构筑起深闺相思的典型情境。首句"庭前鹊绕相思树"中,喜鹊绕树而飞的动态意象与"相思树"的固定意象形成奇妙呼应,**《乐府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此处暗含"鹊桥"典故的化用,使鸟鹊成为传递情思的使者,而"绕"字更赋予画面缠绵悱恻的韵律感。

次句"井上莺歌争刺桐"转入听觉描写,学者傅璇琮在《唐代乐府诗研究》中盛赞此句"以声写静"的功力:黄莺在井栏刺桐树上竞相啼鸣的热闹,反衬出庭院空间的寂寥。刺桐花开的春日盛景与独守空闺的少妇形成时空错位的张力,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被**《唐诗艺术讲演录》**列为中唐乐府经典技法。

转句"含情少妇悲春草"出现情感主体的直接呈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解读强调"春草"意象的双重象征:既指代"王孙游兮不归"的古老母题,又暗合"萋萋春草生"的时光流逝之叹。少妇凝望春草时睫毛上悬挂的泪光,与庭院中沾露的草叶形成精妙的意象叠印。

结句"多是良人学转蓬"以惊人的想象力完成情感升华,**宇文所安在《晚唐》**中特别激赏这个比喻的颠覆性:将戍边丈夫比作无根转蓬,既承续了曹植"转蓬离本根"的飘零传统,又以"学"字赋予无奈命运以主动选择的错觉。学者葛晓音指出,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修辞策略,深刻揭示了战乱时代个体在命运前的无力感。

全诗四句三层转折,从鹊绕莺歌的春景,到少妇凝愁的特写,最终升华为时代剪影。**《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总结其艺术成就时特别强调:诗中"树-井-草-蓬"的意象链构成垂直空间序列,而"鹊-莺-妇-良人"的生物链形成情感传递,这种立体交织的意象网络,使私人化的闺怨获得史诗般的时空纵深感。

点评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曰:"'鹊绕相思'、'莺歌刺桐',眼前景拈来便是愁绪。后二句尤见风骨,以春草喻离情,转蓬状行役,闺怨之深,尽在言外。"

2. **黄生《唐诗摘钞》**云:"'含情少妇'二句,不怨良人远行,反言其'学转蓬',措语温厚。盖唐时征戍频仍,此曲直刺时事,却以婉丽出之,所谓'怨而不怒'。"

3. **近代学者俞陛《诗境浅说续编》**析其意象:"前联以'鹊绕''莺歌'写欢景,反衬下联离情。'相思树''刺桐花',岭南风物,点明地异;'春草''转蓬',暗喻时迁。四句之间,已藏万里江山、经年别恨。"

4. **日本汉学家森濑寿三《唐代乐府研究》**特别指出:"此曲第三首承汉魏乐府遗韵,'良人学转蓬'五字,化用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句,而更添唐音之流美。杂曲歌辞之妙,正在雅俗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