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送神

2025年07月05日

十旬欢洽,一日祠终。澄彝拂俎,报德酬功。
虑虔容肃,礼缛仪丰。神其降祉,整驭随风。

佚名

译文

十旬欢洽,一日祠终
百日庆典欢乐融洽,今日祭祀圆满落幕
澄彝拂俎,报德酬功
洗净礼器擦拭祭案,报答神恩酬谢功绩
虑虔容肃,礼缛仪丰
诚心思虑仪容庄重,礼节繁复仪式隆重
神其降祉,整驭随风
愿神灵降下福泽,整顿车驾随风归去

词语注释

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
俎(zǔ):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
缛(rù):繁复,繁多
祉(zhǐ):福气,福泽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送神创作背景

暮云低垂,钟鼓渐歇,大唐开元盛世的礼乐光华流淌在《蜡百神乐章·送神》的字句间。此篇诞生于玄宗朝国家祭祀体系臻于完备之时,是"蜡祭"终礼的庄严乐歌。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蜡祭乃岁终报飨百神之礼,承《周礼》"八蜡以祀四方"古制。玄宗命张说等文臣重订雅乐,将南朝清商杂曲转为堂皇正声。此章奏响于祭祀终场,青铜彝器拂拭如镜,俎豆陈列粢盛,恰应"澄彝拂俎"之象。

"十旬欢洽"暗合蜡祭"息民老物"之意,《礼记·郊特牲》所谓"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礼缛仪丰"四字凝缩了开元礼制之盛,《大唐开元礼》中详载祭祀流程:太祝跪读祝文,太常卿引皇帝献玉帛,终以燎祭送神。

乐辞以楚辞"九歌"体为骨,融北朝刚健之气。"整驭随风"化用《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却以盛唐雍容代之。当清越的送神磬声穿透终南山雾霭,这首乐章便成为凝固的仪式记忆,在千年后仍能让人想见:烛影摇红中,衮冕天子率百官伏拜,目送神灵乘着《咸和》之乐的余韵归于星汉。

赏析

这首《送神》乐章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蜡祭终礼时的神圣场景,展现了唐人祭祀文化中"敬天法祖"的精神内核。全篇八句四联,恰如四幅徐徐展开的工笔重彩,将宗教仪轨转化为诗意盎然的艺术画面。

首联"十旬欢洽,一日祠终"以时空对照形成张力,据《周礼·春官》记载,蜡祭需"合聚万物而索飨之",百日筹备的虔诚与终祭时刻的庄重,在数字对比中凸显祭祀的隆重。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起笔方式体现了唐人"将世俗欢愉升华为宗教神圣"的独特思维(《唐代祭祀诗研究》)。

颔联"澄彝拂俎,报德酬功"通过器物描写传递深意。"澄彝"指擦拭礼器,《礼记·明堂位》云"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此处以器皿洁净象征心意纯粹。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拂俎动作看似平常,实则是天人沟通的媒介,展现‘器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唐诗与祭祀文化》)。

颈联"虑虔容肃,礼缛仪丰"转入心理描写,《毛诗正义》所谓"祭如在"的庄重感跃然纸上。"虑虔"二字尤为精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蒋寅解道:"既含思虑周详之意,又具诚惶诚恐之态,将祭祀者的心理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而"礼缛仪丰"则呼应《仪礼》中"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展现大唐礼制的恢宏气象。

尾联"神其降祉,整驭随风"将意境推向缥缈之境。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柴剑虹注意到:"‘整驭’意象源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但唐人化用为风神驭车的形象,体现道教与原始宗教的融合"(《敦煌祭文与唐诗祭祀》)。那随风远逝的神驾,既是仪式终结的象征,又暗含"神人以和"的永恒期盼。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递进之势,从筹备的欢欣到终祭的肃穆,最终升华为对神明的殷切期许。台湾学者柯万成认为:"这种情感曲线符合《礼记·祭统》‘祭有三重’的理论,即‘质、志、敬’的完整呈现"(《唐代祭祀文学研究》)。诗中器物、动作、心理的多维描写,共同构建出"诗可以观"的礼乐盛况,堪称唐代祭祀诗歌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蜡百神乐章》乃唐人祀神之绝唱,'澄彝拂俎,报德酬功'八字,庄雅浑成,尽显礼器肃穆之象。末句'整驭随风',以虚笔写神去,缥缈中见整肃,真得《楚辞·九歌》遗韵。"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篇结体严整,如金钟大镛,'虑虔容肃,礼缛仪丰'二句,尤见盛唐祭祀乐章气象。'神其降祉'一转,化板滞为灵动,允为送神句法正宗。"

  3. 近人龙榆生《唐宋词格律》
    "四言八句,法度森然。'十旬欢洽'起得平实,'整驭随风'收得空远。中间'拂俎''酬功'诸语,质而不俚,典重处正需此等笔墨方压得住。"

  4. 日本·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概说》
    "唐代郊庙乐章中,此篇最具《诗经·颂》体遗意。'礼缛仪丰'写祭礼之盛,'随风'喻神之无迹,东方'神人和悦'之美学,于此可见一斑。"

  5.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通篇以时间维度展开,'十旬'至'一日'见礼仪之隆重,'降祉'到'随风'显神人交感之妙。唐人宗教诗可贵处,正在此庄严与飞动兼具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