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绵蛮

2025年07月05日

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佚名

译文

绵蛮黄鸟,止于丘阿
羽毛鲜亮的小黄鸟,停歇在山丘的角落
道之云远,我劳如何
前路漫漫多么遥远,我的辛劳向谁诉说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给我水喝给我饭吃,教我道理给我指引
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吩咐那随从的车辆,让它载我一同前行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羽毛鲜亮的小黄鸟,停歇在山丘的拐角
岂敢惮行,畏不能趋
哪里敢害怕远行啊,只担心跟不上脚步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
羽毛鲜亮的小黄鸟,停歇在山丘的旁边
岂敢惮行,畏不能极
哪里敢害怕远行啊,只担心到不了终点

词语注释

绵蛮:mián mán,形容鸟羽纹理细密的样子,这里指小鸟羽毛鲜亮
丘阿:qiū ē,山丘弯曲处,指山坳
丘隅:qiū yú,山丘的角落
惮行:dàn xíng,畏惧出行
趋:qū,快步走,这里指跟上步伐
极:jí,到达终点

创作背景

《绵蛮》三章,章八句,载于《诗经·小雅》,如一枚温润的玉玦,折射着西周晚期行役之人的幽微心曲。考其创作背景,当在周厉王暴政至宣王中兴之间(约公元前9世纪),彼时徭役繁重,道殣相望,诗中"道之云远,我劳如何"的叹息,恰与《国语》所载"厉王虐,国人谤王"的黑暗岁月相印证。

细读文本,可见三重镜像交织:黄鸟止于丘阿的安适,反衬行役者"畏不能趋"的惶惑;"饮之食之"的温暖期许,对照现实中《竹书纪年》记载的"民卒流亡";而"命彼后车"的虚写,更似苦役者对着苍茫山野的幻想。郑玄笺注谓"此诗陈其劳苦",然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笔致,恰合《毛诗序》"刺乱也,大臣不用仁心"的微讽传统。

考古发现中的西周车马器多饰鸟纹,或可解释诗中"黄鸟"与"后车"的意象关联——当青铜车铃在古道叮咚,那些被征发的庶民,正以《绵蛮》的复沓吟唱,将斑驳的心事刻进竹简。此诗后来成为"劳者歌其事"的典范,班固《汉书·食货志》载"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或许正是这样的歌声,穿越三千年仍振羽于《诗经》的枝头。

赏析

《绵蛮》以黄鸟起兴,三章叠咏间勾勒出一幅羁旅困顿的生动图景。朱熹在《诗集传》中点明:"此微贱劳苦而思有所托者之诗",道出了诗中"我"与黄鸟的深层共鸣——那只停驻在山丘的黄鸟,恰似疲惫不堪的旅人渴望栖息的写照。

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丘阿""丘隅""丘侧"的空间转换,暗合《毛诗正义》所言"随所止而安"的生命状态。黄鸟的"止"与行人的"劳"形成微妙对照,方玉润《诗经原始》评其"借物兴怀,意极婉曲",那声声"绵蛮"鸟鸣,分明是跋涉者沉重的叹息。程俊英《诗经注析》特别指出三章递进的"惮行—畏趋—畏极",将肉体疲惫升华为精神层面的畏怯,使意象具有了心理深度。

情感表达层叠递进
"饮之食之"四句的反复咏叹,被陈子展《诗经直解》称为"渴望救助的强烈呼告"。从"道远"的客观困境,到"不能趋"的主观焦虑,最终升华为"不能极"(郑玄笺:"极,至也")的存在性恐惧。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揭示这种情感模式:"劳者欲得人周恤之,非徒饮食,兼冀教诲",道出了先秦时代困厄之士对物质与精神双重救赎的渴望。

比兴传统的新变
不同于《诗经》常见的"比而赋",《绵蛮》开创性地采用了"兴而比"的手法。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盛赞其"兴中有比,如盐着水",黄鸟意象既是实景描写,又是命运象征。这种双重性使诗歌获得《文心雕龙》推崇的"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之美,后世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杜甫"飘飘何所似"等意象皆可溯源于此。

在重章复沓的韵律中,我们听见了穿越三千年的永恒叩问:当个体在漫漫长途中精疲力竭时,谁人施以援手?谁人赐予光明?这或许正是《绵蛮》被孔子编入《诗经》的深意——那些停在路旁的黄鸟,永远等待着后车的载驰。

点评

《绵蛮》一诗,以黄鸟起兴,三章叠咏,音节婉转,意蕴深长。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全诗只就困顿人心中摹写其求人之情,而一种幽怨自见言外。"诚哉斯言!

诗中"绵蛮黄鸟"三现,如工笔勾勒,金羽纤毫毕现。王夫之《诗经稗疏》赞其"取象精微":黄鸟止于丘阿、丘隅、丘侧,由高及低,暗合行役者步履维艰之态。"道之云远"三叹,正如钱钟书《管锥编》所言:"重章递进,如涟漪叠浪,将羁旅之愁推向无极。"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八字,朱熹《诗集传》谓之"仁者之言":"非特饱其口腹,且将开其心智,圣人之教寓于饮食起居之间。"而"命彼后车"之句,陈奂《诗毛氏传疏》独见其妙:"不直言求助,转命后车载之,温柔敦厚之旨,尽在此含蓄处。"

全诗最动人处,在"岂敢惮行"与"畏不能极"的矛盾。王国维《人间词话》以"忧生之嗟"解之:"非畏路途修远,实惧生命有尽而不能至也。"黄鸟暂栖山丘,而征人长行未已,此中苍凉,千载之下犹堪堕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