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蛮》三章,章八句,载于《诗经·小雅》,如一枚温润的玉玦,折射着西周晚期行役之人的幽微心曲。考其创作背景,当在周厉王暴政至宣王中兴之间(约公元前9世纪),彼时徭役繁重,道殣相望,诗中"道之云远,我劳如何"的叹息,恰与《国语》所载"厉王虐,国人谤王"的黑暗岁月相印证。
细读文本,可见三重镜像交织:黄鸟止于丘阿的安适,反衬行役者"畏不能趋"的惶惑;"饮之食之"的温暖期许,对照现实中《竹书纪年》记载的"民卒流亡";而"命彼后车"的虚写,更似苦役者对着苍茫山野的幻想。郑玄笺注谓"此诗陈其劳苦",然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笔致,恰合《毛诗序》"刺乱也,大臣不用仁心"的微讽传统。
考古发现中的西周车马器多饰鸟纹,或可解释诗中"黄鸟"与"后车"的意象关联——当青铜车铃在古道叮咚,那些被征发的庶民,正以《绵蛮》的复沓吟唱,将斑驳的心事刻进竹简。此诗后来成为"劳者歌其事"的典范,班固《汉书·食货志》载"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或许正是这样的歌声,穿越三千年仍振羽于《诗经》的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