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考槃

2025年07月05日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佚名

译文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
筑成木屋在山涧,贤人居住天地宽。
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独眠独醒独自语,永记快乐不言传。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
筑成木屋在山坡,贤人居住心开阔。
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独眠独醒独自歌,永记快乐不蹉跎。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
筑成木屋在高原,贤人居住心悠闲。
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独眠独醒独安眠,永记快乐不轻言。

词语注释

考槃(kǎo pán):结庐,筑成木屋
涧(jiàn):山间流水的小沟
硕人:贤德之人
寤(wù):睡醒
谖(xuān):忘记
阿(ē):山坡
薖(kē):宽大的样子
陆:高平之地
轴:悠闲自在的样子

创作背景

关于《考槃》的创作背景

隐逸传统的诗性呈现

《考槃》作为《诗经·卫风》中的隐逸诗篇,其创作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卫国社会变革之际。据《毛诗序》载:"《考槃》,刺庄公也。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诗中"硕人"形象,实为对当时贤者隐逸山林的隐喻。

地理环境的文学映射

"涧""阿""陆"的三重空间转换,暗合卫国地理特征。考古发现显示,卫国故地(今河南淇县一带)确有太行余脉与淇水交汇的山涧地貌,这种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为隐士提供了天然栖居之所。

社会变革的精神反抗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诗中"永矢弗谖"的誓言,折射出士人对"邦无道则隐"理念的践行。青铜器铭文与竹简文献中常见"誓"字的使用,印证了这种郑重声明的时代特征。

音乐传统的余响

"考槃"二字历来有"扣盘而歌"的解说,这与商周时期"磬"类石制乐器的使用传统相合。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磬,为理解诗中"寤歌"的音乐性提供了实物参照。

哲学思想的文学萌芽

"独寐寤言"的独处状态,早于老庄哲学却已显现道家思想的雏形。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在同期金文《栾书缶》"以乐其身"的铭文中可见思想共鸣。

赏析

《考槃》以隐逸者的生活图景构筑起纯净的精神世界,三章叠唱间流淌着先秦隐士超脱尘嚣的悠然自得。朱熹在《诗集传》中精准点明"诗人美贤者隐处涧谷之间",全诗通过"涧-阿-陆"的空间位移,勾勒出隐者与自然交融的立体画卷。

意象的层递呈现精妙的象征体系:"考槃"(筑木屋)作为核心意象,既是物质居所更是精神堡垒。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释"宽-薖-轴"为隐者心境的递进——从胸怀宽广到逍遥自适,最终抵达如车轴般稳固的精神内核。山涧的水流、山坡的草木、高地的风云,皆成为隐者品格的物质对应物。

情感的升华在"独寐寤言"的循环中完成。方玉润《诗经原始》评其"独字三见,乃诗眼",这种孤独非世俗的寂寥,而是"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圆满。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激赏"永矢弗谖"的誓言结构,认为其"将瞬间体验凝固为永恒承诺",隐者的自足在"弗谖-弗过-弗告"的否定式中臻于化境。

艺术张力源于隐逸与存在的哲学对话。程俊英《诗经注析》指出复沓章法"如山水画的三远法",平面文字产生空间纵深感。而"寐寤"的昼夜交替,暗合《庄子》"形寐而神醒"的境界,恰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非真遁世,乃借隐逸完成对浊世的诗意抗争。"

这首古老的隐逸之歌,最终在"弗告"的沉默中抵达言说极限。正如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解读,它开创了"山水以形媚道"的传统,将道德坚守转化为审美体验,让后世在木屋、溪涧与独语的意象中,永远触摸到那个不肯妥协的高洁灵魂。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考槃》曰:

"此诗格调高绝,如孤云野鹤,去来无迹。'独寐寤言'三章叠唱,愈转愈深,将隐者萧散之致与坚贞之操,化作空谷清音。'永矢弗谖'一语,尤见其守志之笃,非真隐者不能道。"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及:

"《考槃》之妙,在无一句写景而山水自见。'涧''阿''陆'三境递进,隐者精神随之超拔。所谓'硕人'者,非形体之硕,乃德性之宏达也。此等篇章,方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有言:

"《考槃》中'独寐寤歌'四字,抵得陶渊明半部《饮酒》诗。隐者之乐不在逃世,而在与天地精神独往来。'弗谖''弗过''弗告'三重誓言,如古鼎三足,托起整个隐逸美学的重量。"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概说》赞叹:

"此诗以复沓章法构筑音乐性,仿佛山涧回声。'硕人之宽'的从容,'硕人之薖'的舒展,至'硕人之轴'的深稳,层层展现东方隐士'和光同尘'的哲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