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战胜乐

2025年07月05日

百战得功名,天兵意气生。三边永不战,此是我皇英。

佚名

译文

百战得功名
历经百战赢得赫赫功名
天兵意气生
天朝将士豪情万丈
三边永不战
边疆从此再无战事
此是我皇英
全因我皇英明神武

词语注释

天兵:指朝廷的军队,这里是对军队的尊称
三边:古代指幽州、并州、凉州三州,泛指边疆地区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犹闻铁马金戈声。《战胜乐》者,盛唐凯旋之绝响也。开元天宝间,边庭烽火渐熄,大将王忠嗣持节朔方,北逐突厥于大漠,西慑吐蕃于祁连,遂有"三边永不战"之豪语。

玄宗皇帝御宇之时,宫中教坊新声竞发。此曲当是龟兹乐工以筚篥谱战阵之音,太常寺文士撷取捷报中"天兵意气生"之句,熔铸为五言四韵。羯鼓声中,仿佛见陇右健儿雪夜衔枚,安西都护府旌旗蔽日。

诗人王维曾于《和贾舍人早朝》中暗合此意:"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盖盛唐武功之盛,非止于金甲耀日,更在"此是我皇英"之从容气度。河西走廊驼铃悠悠,丝绸之路商旅不绝,皆化作战胜乐里那一缕穿越玉门关的春风。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战胜乐》以雄浑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盛唐时期的尚武精神与家国情怀。四句二十字间,金戈铁马的壮烈与河清海晏的理想形成奇妙共振,被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誉为"唐音英气最集中者"。

意象的军事美学
"百战"与"天兵"构成一组刚劲的意象群。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前者以数字的极致化表现将士的浴血历程,后者则将王师神圣化,暗合《孙子兵法》"善战者动于九天"的兵家哲学。三边(西北、东北、西南边境)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此句:"以地理之实写代虚指,使不战之境界具象可触"。

情感的层递升华
诗歌情感呈现三级跳跃式发展。首句"功名"体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属世俗层面;次句"意气"升华为集体荣誉感;至"三边永不战"则进入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这种由个体到群体再到苍生的情感扩张,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表征"。末句"皇英"的称颂并非简单歌功,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认为此处暗含"以战止战"的兵家思想,体现对和平的终极追求。

修辞的张力艺术
诗歌在矛盾修辞中展现深刻哲理。"百战"的残酷与"战胜乐"的欢欣形成第一重张力,"天兵"的威势与"永不战"的愿景构成第二重反差。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在《唐诗艺术讲演录》中特别激赏这种"以剑戟写桃花"的手法:"当铁血征战最终指向永久和平时,战争文学便获得了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

这首军乐歌辞的独特价值,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唐诗选注》所论:"在敦煌残卷与《乐府诗集》的双重印证下,我们得以听见初盛唐之交,金柝声里最昂扬的那个音符"。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战胜乐评析

此篇《战胜乐》以雄浑简劲之笔,勾勒出盛唐将士的英风豪气。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曾叹:"'天兵意气生'五字,如见羽旄飞扬之色,如闻金鼓震天之声,盛唐边塞诗气象,尽在此中矣。"

"百战得功名"一句,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起笔如刀劈斧斫,'百战'与'功名'相映,非唯写将士勇武,更暗含'一将功成万骨枯'之深意。"而"三边永不战"之转,近代学者王国维于《人间词话》论及:"由铁血烽烟忽转太平之愿,'永不战'三字重若千钧,非战胜者不能道此语,非仁者不能怀此心。"

末句"此是我皇英",民国词学大家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中特别称许:"结句归美于君而不显阿谀,以'皇英'代指圣主,既合乐府体例,又得《诗经》'穆穆文王'之遗韵,可谓温柔敦厚之极。"当代学者叶嘉莹更指出:"全诗二十字中,金戈铁马与河清海晏交织,战士豪情与臣子忠悃并存,诚乃乐府诗中'刚健含婀娜'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