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菀柳

2025年07月05日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无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佚名

译文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
那茂盛的柳树,却无人愿意在树下休息。
上帝甚蹈,无自暱焉。
君王喜怒无常,不要自寻亲近。
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当初让我治理国事,后来却让我受尽苦楚。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
那茂盛的柳树,却无人愿意在树下歇息。
上帝甚蹈,无自瘵焉。
君王喜怒无常,不要自取祸患。
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当初让我治理国事,后来却将我放逐远方。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
鸟儿高高飞翔,也能触及天际。
彼人之心,于何其臻。
那人的心思,究竟要到何种境地?
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为何让我治理国事,却使我陷入凶险境地?

词语注释

菀(wǎn):茂盛的样子。
暱(nì):亲近。
愒(qì):休息。
瘵(zhài):祸患。
迈(mài):远行,放逐。
傅(fù):附着,接近。
臻(zhēn):到达。
曷(hé):为何。
矜(jīn):危险,困境。

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水之滨,新柳已褪去鹅黄,徒留一树郁结的浓绿。诗人踟蹰于《菀柳》的阴影下,将西周王室最后的斜阳揉碎在字句间。此诗当创作于周幽王末世,彼时烽火戏诸侯的荒唐已然揭开了宗周倾颓的序幕。

史载幽王宠褒姒而废申后,太史伯阳父叹"祸成矣"。《菀柳》中"上帝甚蹈"的讽喻,恰似青铜器上斑驳的饕餮纹——那被刻意模糊的君王面容,在"无自暱焉"的警诫中显出狰狞。诗人或许亲历过"俾予靖之"的朝堂承诺,最终却见证"后予极焉"的政治清算,如同目睹柳荫下盟誓的玉璋,在雷雨夜裂作齑粉。

三章递进间,意象由具象走向苍茫。从郁柳、病瘵到飞鸟,暗合《诗经》传统的比兴之道。末章"彼人之心"的诘问,与虢石父"谗諛巧佞"的史实相印证,而"凶矜"二字,竟成镐京陷落时幽王骊山殒命的谶语。当犬戎铁骑踏碎宫徵之音,这首藏在《小雅》中的政治悲歌,遂成为封建伦理崩坏的第一声裂帛。

赏析

《菀柳》以枯萎的柳树起兴,构建了一个充满政治隐喻的意象世界。诗中"菀柳"(枯萎的柳树)作为核心意象,被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解读为"王朝衰败的象征",那本可供人休憩的柳荫,如今已失去庇护功能,暗示着君主恩泽的枯竭。

诗歌情感呈现出强烈的怨刺色彩。首章"上帝甚蹈,无自暱焉"一句,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指出:"'上帝'实指周王,'蹈'字暗喻反复无常的暴虐",诗人以臣子口吻痛陈君王喜怒无常,辅佐者反遭放逐的悲愤。这种"忠而被谤"的沉痛,与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中章"俾予靖之,后予迈焉"运用强烈对比,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特别强调:"'靖'(安定朝政)与'迈'(放逐)的转折,揭露了鸟尽弓藏的统治权术"。诗人通过自身遭遇,将个体命运上升为对专制政治的普遍批判。

末章"有鸟高飞"的意象群尤为精妙。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飞鸟至天仍有所附,而君王之心不可揣度",这种"天高难问"的苍茫感,与《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的忧惧一脉相承。最后"凶矜"(凶险处境)的结语,被钱钟书《管锥编》评为"《诗经》中最具震撼力的政治控诉之一"。

全诗在艺术上体现了《诗经》典型的"温柔敦厚而不愚"的风格。正如朱熹《诗集传》所言:"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诗人将尖锐的政治批判包裹在比兴手法中,使枯萎的柳树、高飞的孤鸟都成为周代士大夫精神困境的永恒写照。

点评

《菀柳》以衰柳起兴,暗喻君王反复无常之态,其笔法之曲折、意蕴之深微,历来为评家所重。清代学者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评曰:"'菀柳'之咏,非独慨荣枯之易逝,实刺幽王信谗黜忠,使功臣进退维谷。'上帝甚蹈'一句,直指君心无常,如蹈危地而不自知。"其说可谓鞭辟入里。

朱熹《诗集传》则点明比兴之妙:"柳虽茂而不可依,犹君虽貌似可亲而实不可恃。"诗中"有鸟高飞,亦傅于天"之喻,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释为:"贤者欲效忠而君心难测,如鸟穷于天,无所止极。"末章"凶矜"二字尤显沉痛,陈奂《诗毛氏传疏》叹曰:"靖国反罹凶咎,此千古忠臣同慨也。"

此诗三章叠咏,层层递进。首章"无自暱"诫人勿近昏君,次章"无自瘵"言勿取祸患,末章直斥君心难测。吴闿生《诗义会通》赞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得《小雅》怨诽之旨"。衰柳、高鸟之象,与"上帝甚蹈"的冷峻批判相映,构成《诗经》中罕见的政治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