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十月之交

2025年07月05日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醘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佚名

译文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正值十月之交,初一辛卯日。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太阳被吞噬,景象极为凶险。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月亮曾暗淡,如今太阳也昏暗;
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天下百姓,何其悲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
日月示警凶兆,偏离常轨运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四方国家政事荒废,贤良不被任用。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月食尚属常见;
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日食却是大凶之兆。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电闪雷鸣,天地不宁。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江河沸腾,山岳崩塌。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高岸陷为深谷,深谷隆起成山。
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可叹今人,为何仍不警醒?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
皇父为卿士,番氏任司徒。
家伯维宰,仲允膳夫。
家伯是太宰,仲允掌膳食。
棸子内史,蹶维趣马。
棸子做内史,蹶氏管马政。
楀维师氏,醘妻煽方处。
楀氏为师氏,艳妻权势熏天。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
唉,这皇父,怎说不是祸首?
胡为我作,不即我谋?
为何役使我,却不与我商议?
彻我墙屋,田卒污莱。
毁我墙屋,田地尽成荒芜。
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反说‘未伤你,礼法本如此’。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
皇父自诩圣明,建都于向地。
择三有事,亶侯多藏。
选三卿管事,聚敛财货。
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
不肯留一老臣,护卫我王。
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只选有车马者,同往向地安居。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勤勉做事,不敢诉苦。
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无罪无过,谗言却喧嚣。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
百姓苦难,非天所降。
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当面附和背后憎恨,祸患皆由人起。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
忧思萦绕我心,积郁成疾。
四方有羡,我独居忧。
他人皆安乐,唯我独忧。
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
无人不悠闲,唯我不敢懈怠。
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天命无常,我不敢效仿友人安逸。

词语注释

朔月:农历初一。
孔:很,非常。
丑:凶兆。
微:昏暗无光。
臧(zāng):善,好。
烨烨(yè yè):闪电明亮貌。
崒(zú)崩:崩塌。
憯(cǎn):曾,乃。
卿士:执政大臣。
司徒:掌管土地民政的官。
膳夫:掌管王饮食的官。
趣马:掌管马政的官。
师氏:掌管教育的官。
醘(kē)妻:指周幽王宠妃褒姒。
戕(qiāng):伤害。
亶(dǎn):实在。
慭(yìn):愿意。
噂沓(zǔn tà):议论纷杂。
痗(mèi):忧思成病。

创作背景

《小雅·十月之交》诞生于西周王朝的黄昏时刻,当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渐渐失去威严,天地间正上演着令人战栗的异象。据《竹书纪年》与天文学推算,诗中"十月之交,朔月辛卯"记载的正是公元前735年11月30日发生的日食,这个被周人视为"亦孔之丑"的天象,如同悬在王朝命脉上的一柄青铜剑。

幽王时期的朝堂已现崩坏之兆。太史公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的"三川竭,岐山崩"与诗中"百川沸腾,山冢崒崩"形成互文,地震将泾渭洛三条圣河搅得沸腾,岐山的神圣岩壁在轰鸣中坍塌。那些"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变,恰似礼乐制度在虢石父等佞臣手中的倾覆。皇父卿士率领七大夫"作都于向"的史实,被诗人用"择三有事,亶侯多藏"的冷语刺穿——这些蛀空王朝根基的贵族,正忙着将丰镐的财富运往新都。

诗中"谗口嚣嚣"的控诉,暗合《国语》中"褒姒惑周"的记载。当"艳妻煽方处"的烽火台上演着荒唐戏码,诗人以"下民之孽,匪降自天"的清醒,将人祸与天灾的因果链斩断。那些"噂沓背憎"的私语在宫墙阴影里蔓延,比日食更黑暗的是人心。最后的"天命不彻"四字,既是诗人对周德已衰的悲鸣,亦预告了镐京即将在犬戎铁骑下化作焦土的命运。在这幅用星象、地质与政治交织成的末日图景里,悲怆的诗行成了西周最后的青铜编钟,将警世之音永远铸在了竹简之上。

赏析

《小雅·十月之交》以天象异变为引,铺陈出一幅周幽王时期政治昏暗、民生凋敝的末世图景。诗中"日食""月食"的意象被赋予双重象征——既是自然界的异常,更是人间失序的隐喻。郑玄在《毛诗笺注》中强调:"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实指"君臣失道,灾害将起",这种"天人感应"的笔法开创了中国诗歌"借天象讽人事"的传统。

诗歌的情感张力在第三章达到高潮。"烨烨震电"四句以排比句式展现山河变异的骇人景象,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段"写天变地异,令人怵目惊心"。而"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地貌变化,恰如《毛诗序》所言"陵谷易处,喻君子小人易位",暗示社会秩序的彻底颠覆。诗人发出"哀今之人,胡憯莫惩"的诘问,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此句"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体现士大夫对统治者昏聩的痛心疾首。

诗歌后半段转向对权贵的直接控诉。通过"皇父卿士"等六卿官职的罗列,朱熹《诗集传》指出这是"举群小之在位者",而"醘妻煽方处"更暗讽褒姒干政。第五章"彻我墙屋"的细节描写,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解读为"皇父强役民力,毁人墙屋而不恤",暴露出权贵的冷酷无情。诗人以反语"皇父孔圣"进行讽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称此手法"怨极而反为颂,刺之深也"。

末三章的情感由激愤转为沉郁。"悠悠我里"的叹息与"四方有羡"的对比,展现出诗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程俊英《诗经译注》特别推崇"下民之孽,匪降自天"二句,认为其揭示出"祸患实由人致"的深刻洞见。结尾"天命不彻"的反复咏叹,正如余冠英《诗经选》所析:"既敬畏天命,又不敢苟且偷安,体现古代士大夫的责任伦理。"

全诗将自然异象、政治批判与个人忧思熔于一炉,开创了后世"诗史"传统的先声。其意象之奇崛、情感之跌宕、批判之深刻,使其成为《诗经》中最具震撼力的政治抒情诗之一。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此诗曰:"《十月之交》直刺幽王,笔锋如刃。其以灾异喻政乱,日月失轨而川岳崩摧,非独纪灾也,实乃王朝倾覆之兆。'百川沸腾,山冢崒崩'八字,写尽天道人伦之变,较之《书·泰誓》'山冢崒崩'更添三分悲怆。"

钱钟书先生于《管锥编》中特别指出:"'日月告凶'四句,以天体失常映射人间失序,开后世'天人感应'说之先河。诗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之喻,与希腊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之说遥相呼应,然更富政治讽喻色彩。"

近代学者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赞叹:"此诗将自然异象与权贵名录并置,'烨烨震电'与'皇父卿士'形成惊心动魄的对照。末章'悠悠我里,亦孔之痗',以私人忧思收束天下动荡,如黄钟大吕之余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深得《小雅》温厚之旨。"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概说》中评点:"《十月之交》展现了中国诗歌最早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揭露皇父等七人集团专权,直书'谗口嚣嚣'之状,较之《离骚》的香草美人喻讽,更显匕首投枪之锋芒。然'天命不彻'句又见诗人对天道信仰的最终持守,此正是周人文化精神之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