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一

2025年07月05日

建清庙,赞玄功。择吉日,展禋宗。
乐已变,礼方崇。望神驾,降仙宫。

佚名

译文

建清庙,赞玄功。
建造庄严肃穆的清庙,歌颂伟大的功绩。
择吉日,展禋宗。
选择吉祥的日子,举行祭祀祖先的典礼。
乐已变,礼方崇。
音乐已经变换,礼仪更加隆重。
望神驾,降仙宫。
期盼神灵降临,从仙宫驾临人间。

词语注释

禋宗(yīn zōng):古代祭祀祖先的典礼。
神驾:神灵的车驾,指神灵降临。

创作背景

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其一》创作背景浅析

政治语境中的神圣乐章
此诗诞生于武则天载初元年(690年)改唐为周之际,作为新朝祭祀天地的《郊庙歌辞》开篇之作。武后以"建清庙"为喻,暗合《诗经·清庙》"於穆清庙,肃雍显相"的周王室祭祖传统,将自身政权合法性溯源至周礼体系,借古典礼制为武周革命张本。

礼乐重构的符号象征
"择吉日,展禋宗"对应《旧唐书·礼仪志》所载"则天革命,改国号为周,立武氏七庙于神都",其择日过程严格遵循《唐六典》"大祀卜日于太庙"制度。乐变礼崇的描写,实为武后改革雅乐的具体呈现——据《通典·乐典》,其时太常少卿韦万石曾重定《神宫大乐》,以九变之乐配合新朝祭祀。

道教意象的政治隐喻
"望神驾,降仙宫"暗含双重意蕴:表层描写祭祀时降神场景,深层则呼应武后称帝前频现的"天授宝图""圣母临人"等谶纬祥瑞。《资治通鉴》载垂拱四年(688年)武氏拜洛受图,命人作《显和》乐舞,此诗末句可视作该事件的仪式化回响。

文本结构的权力叙事
全诗六句三转,由庙宇建造(政权确立)→礼仪准备(制度完善)→神明降临(天命所归),构成严密的权力叙事链。其四言句式效法《诗经》颂体,却在"乐已变"处显露变革意志,恰如陈寅恪所言"唐代政治革命与文化承袭之矛盾统一"。

赏析

这首《郊庙歌辞》作为武则天祭祀太庙的乐章开篇,以庄严典雅的笔触勾勒出神圣的祭祀场景。全诗六句二十四字,却构建起三重递进的仪式空间,展现出武周时期皇家祭祀的恢弘气象。

时空交织的仪式美学在首联"建清庙,赞玄功"中体现得尤为精妙。清庙作为《诗经·周颂》的经典意象,在此既指向实体的祭祀建筑,又暗喻武氏政权承续周礼的合法性。学者傅璇琮指出:"'玄功'二字颇具深意,既颂高祖太宗开国之功,又暗含女主临朝乃天道玄妙之意"。次联"择吉日,展禋宗"以《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的典故,将武周政权纳入华夏正统祭祀体系。

中段"乐已变,礼方崇"二句,通过礼乐制度的变革展现政治寓意。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特别强调此联:"武后改唐乐为周乐,非徒仪式之变,实乃昭示新朝之立"。变字与崇字的对仗,既表现祭祀程序的推进,又暗示礼乐制度的革新,折射出武则天通过宗教仪式强化统治合法性的政治智慧。

末联"望神驾,降仙宫"将现实祭祀升华为神话叙事。吴相洲在《唐代歌诗研究》中分析:"'神驾'意象双关,既指祭祀对象之灵,又暗喻武后本人'圣母神皇'的身份"。仙宫的描绘既符合道教审美,又与武则天《升仙太子碑》等文本形成互文,构建起人神交融的宗教意境。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庄严与神秘的交融。葛晓音教授认为:"诗中无一句直接抒情,却通过'望''降'等动态词,将祭祀者的虔诚期待注入仪式流程"。这种克制的抒情方式,恰符合《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规范,在简练文字中蕴含对天命的敬畏与对政权的自信。

点评

《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其一》以简练典雅的笔法,构筑了一幅天人感应的祭祀画卷。开篇"建清庙,赞玄功"六字如金石相击,既显庙堂肃穆,又暗合武则天以周代唐的"玄功"自诩,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句:"气象森严,有鼎革之象,而'玄功'二字尤见女主胸次"。

"择吉日,展禋宗"承袭《诗经》"吉蠲为饎"的庄重传统,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称其"得《颂》体精髓,三字一停,如见巫祝跽踊之仪"。后半阙"乐已变,礼方崇"暗藏深意,《旧唐书·音乐志》载"则天改制,新曲九章",此处"变"字既指乐律革新,亦隐喻礼乐制度的变革,近人闻一多先生解为:"唐音渐变处,已闻盛宋先声"。

末句"望神驾,降仙宫"将现实祭祀升华为神话图景,宋代《乐府诗集》编者郭茂倩点出:"武后乐章多游仙语,此篇'仙宫'意象实开李贺'二十八宿罗心胸'之先河"。全诗四言十二句如编钟鸣响,在时空交错中完成对权力合法性的诗意建构,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大诗人造境,必合乎自然,邻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