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雝》作为《诗经》"三颂"中的宗庙乐歌,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初年礼乐文明肇建之时。据《毛诗序》载"禘大祖也",郑玄笺注指明此为周王祭祀文王的典礼用诗,青铜器铭文与《礼记·祭统》相互印证,还原出三千年前镐京宗庙中香烟缭绕的庄严场景:
当编钟与特磬的雅乐在太室回荡,成王身着黼黻率领诸侯步入明堂。"有来雝雝"四句以叠词构建出时空的仪式感——诸侯们踏着雍容的步履行至庙堂,天子穆穆的威仪与辟公肃肃的恭谨,在青铜器"大盂鼎"铭文记载的"殷祀"仪式中得到具象化呈现。诗中"广牡"的牺牲描写,与周原甲骨H11:20"用牲于天"的记载暗合,展现出周人以赤犊祭天的礼制传承。
"假哉皇考"的呼告转折,恰如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的历史回响。诗中"文武维后"的双重赞颂,暗含周公制礼作乐时"祖文王而宗武王"(《孔子家语·庙制》)的政治智慧。末尾"右烈考""右文母"的合祭描写,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出土的周初祭器组合中得到物证——那些陪葬的青铜卣与玉璜,正对应着诗中"繁祉"与"眉寿"的祝祷。
此诗堪称青铜时代的礼乐化石,每一个韵脚都沉淀着西周"敬天法祖"的治国理念。当我们在扶风庄白窖藏出土的墙盘铭文中读到"上帝司夏",便更能理解"燕及皇天"背后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这是周人以诗为史、以祀为政的文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