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雝

2025年07月05日

有来雝雝,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於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佚名

译文

有来雝雝,至止肃肃
宾客们和睦而来,到达后庄严肃穆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诸侯们助祭于旁,天子仪态端庄安详
於荐广牡,相予肆祀
献上肥大的公牛,助我完成隆重的祭祀
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伟大啊先父英灵!保佑我这孝子安宁
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贤明智慧的是臣子,文武兼备的是君王
燕及皇天,克昌厥后
德泽遍及上天,能使后代昌盛
绥我眉寿,介以繁祉
赐我长寿安康,助我多福多祥
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既保佑我英烈的先父,也保佑我有文德的先母

词语注释

雝雝(yōng yōng):和睦的样子
肃肃:庄重恭敬的样子
辟公:指诸侯
穆穆:端庄肃穆的样子
广牡:肥大的公牛
肆祀:隆重的祭祀
假:大,伟大
皇考:对已故父亲的尊称
宣哲:明智,智慧
燕:安定,这里指德泽广布
克昌:能够昌盛
眉寿:长寿
介:助
繁祉:多种福气
烈考:显赫的先父
文母:有文德的先母

创作背景

《周颂·雝》作为《诗经》"三颂"中的宗庙乐歌,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初年礼乐文明肇建之时。据《毛诗序》载"禘大祖也",郑玄笺注指明此为周王祭祀文王的典礼用诗,青铜器铭文与《礼记·祭统》相互印证,还原出三千年前镐京宗庙中香烟缭绕的庄严场景:

当编钟与特磬的雅乐在太室回荡,成王身着黼黻率领诸侯步入明堂。"有来雝雝"四句以叠词构建出时空的仪式感——诸侯们踏着雍容的步履行至庙堂,天子穆穆的威仪与辟公肃肃的恭谨,在青铜器"大盂鼎"铭文记载的"殷祀"仪式中得到具象化呈现。诗中"广牡"的牺牲描写,与周原甲骨H11:20"用牲于天"的记载暗合,展现出周人以赤犊祭天的礼制传承。

"假哉皇考"的呼告转折,恰如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的历史回响。诗中"文武维后"的双重赞颂,暗含周公制礼作乐时"祖文王而宗武王"(《孔子家语·庙制》)的政治智慧。末尾"右烈考""右文母"的合祭描写,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出土的周初祭器组合中得到物证——那些陪葬的青铜卣与玉璜,正对应着诗中"繁祉"与"眉寿"的祝祷。

此诗堪称青铜时代的礼乐化石,每一个韵脚都沉淀着西周"敬天法祖"的治国理念。当我们在扶风庄白窖藏出土的墙盘铭文中读到"上帝司夏",便更能理解"燕及皇天"背后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这是周人以诗为史、以祀为政的文明密码。

赏析

《周颂·雝》是《诗经》中典型的宗庙祭祀乐歌,其庄严典雅的格调与虔诚追远的情感,展现了周人对祖先功德的崇高礼赞。全诗以"雝雝肃肃"的和谐肃穆起笔,营造出祭祀现场庄重神圣的氛围。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指出:"'雝雝'状声之和,'肃肃'貌仪之敬",开篇八字便以声形并茂的手法,奠定了整篇的礼乐基调。

诗中"辟公穆穆"的意象尤为精妙,朱熹《诗集传》解读为:"诸侯助祭,天子主祭,各尽其礼"。四方诸侯与周天子在祭祀中各安其位,构成一幅秩序井然的礼乐图卷。而"广牡"(肥壮公牛)的献祭细节,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言:"牲牷肥硕,所以将敬",通过具体祭品彰显祭祀者的诚敬之心。

情感表达上呈现出由庄严到感恩的递进。首章"假哉皇考"的呼告,郑玄笺注为"大矣我君考",直抒对先王的崇敬;次章"燕及皇天"则拓展到天人感通的境界,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此句"言文王之德安及皇天",体现周人以德配天的思想。结尾"烈考""文母"并祭,王国维《观堂集林》特别指出这种父母同祭的礼制,反映了周代"尊祖配天"的宗教观念。

艺术手法上,该诗典型体现了"颂"体的特征。程俊英《诗经注析》总结道:"全诗多用四言句,间以五言,节奏舒缓庄重;'维''予''哉'等虚词的运用,既调节韵律,又强化抒情效果。"特别是"绥予孝子""介以繁祉"等祈福语句,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认为这反映了"祭者希望祖先赐福的朴素宗教情感"。

全诗最终升华为对周代礼乐文明的礼赞。正如李山《诗经析读》所言:"《雝》不仅是对单个祖先的祭祀,更是对整个周代'文武之道'的颂扬,'宣哲维人,文武维后'二句,实为周人政治理想的诗化表达。"这种将家族祭祀与国家命运相连的宏大视野,使得这首祭祀诗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文化价值。

点评

《周颂·雝》如黄钟大吕之鸣,其声肃穆而悠远,字字皆含宗庙霜露之思。朱熹《诗集传》评此篇曰:"此武王祭文王之诗,言诸侯之来,皆和且敬,以助我之祭祀。"诚哉斯言!诗中"雝雝肃肃"四字,已画尽诸侯助祭之诚,"穆穆"二字更显天子威仪,如见圭璋在陈,礼乐粲然。

方玉润《诗经原始》尤赏其"气象宏远":"'燕及皇天'二句,非特颂祷,实见周家世德相承,光被四表。"此评深得诗心。诗中"宣哲维人,文武维后"如金声玉振,非但赞文王之德,更暗含"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深意。末章"繁祉""眉寿"之祝,钱钟书《管锥编》谓其"以养生之资,寓继世之远",诚为的论。

吴闿生《诗义会通》独标其章法:"前段言助祭之事,后段述颂祷之词,而中间'假哉皇考'一句为枢纽,如宗庙中之明堂位。"细味"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二句,确有金文铭辞般庄重,林义光《诗经通解》比之于"钟鼎彝器之文,其质而雅也"。此篇虽短,而三代礼乐之光华,已如鼎彝青绿,千年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