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沙陀族将领李存勖灭后梁称帝,定都洛阳,史称后唐。其宗庙乐舞《雍熙舞》的创作,正是这一时期政治与文化双重诉求的结晶。
烽火淬炼的雅乐重生
五代十国乱世中,后唐以"中兴唐祚"自居。庄宗命太常寺重制郊庙乐章,试图以礼乐重建王朝正统性。《雍熙舞》之名取自《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雍熙之治,暗含对盛唐气象的追摹。乐辞中"寰海谧清"的宣言,实是对梁唐交替之际"五十余年烽火炽"(《旧五代史》)的刻意消音。
沙陀与汉文化的共舞
作为沙陀政权,后唐在乐制上却刻意遵循《开元礼》。"运符武德"既指李唐武德年间的开国气象,亦暗喻庄宗以武功定天下的合法性。太常卿张文宝采《贞观礼》旧仪,将游牧民族的健舞与汉族庙堂雅乐融合,形成"金门积庆"的独特艺术表达——洛阳出土的后唐乐俑中,既有胡旋舞的迅疾,又存钟磬阵列的庄严。
短命王朝的长久回响
尽管后唐仅存续十四年,《雍熙舞》却成为五代礼乐的重要范本。北宋《太常因革礼》记载,这套乐舞在"百度惟贞"的辞章中,实际完成了三项历史使命:通过"玉叶传荣"强调李存勖作为李克用嫡子的继承正统;以"九成式叙"的周礼结构安抚汉族士人;最终在"道协文明"的颂声里,为后来宋初《大晟乐》的制定提供了五代时期的礼乐实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