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衡门》的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我独坐衡门之下,望着门楣上斑驳的木纹,思绪飘向千年前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首收录在《诗经·陈风》中的短章,恰似一柄青铜镜,映照出春秋时期士人阶层微妙的心境变迁。
据《毛诗序》记载,此诗当作于陈国东周初年,其时王室衰微,诸侯力政。衡门者,横木为门也,郑玄笺注称"贤者不以衡门之陋而易其志",道出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我抚摸着诗简上"可以栖迟"四字,仿佛看见葛衣芒鞋的士人,在简陋门庭下观泌水汤汤,将精神超脱寄托于山水之间。
诗中反复出现的"岂其食鱼"之问,实为对当时贵族联姻制度的隐喻。考《左传》所载,春秋时盛行"秦晋之好"的政治联姻,齐姜、宋子皆当时著名的贵族姓氏。而诗人以"河鲂""河鲤"与"齐姜""宋子"对举,恰似在晨露未晞时采撷的蕨菜,用最清浅的比喻道破门第观念的虚妄——正如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所言:"此诗盖言人之取妻,当重德不重色。"
遥想孔子删《诗》时,必是触摸到了竹简深处这份超越时代的清醒。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词若旷达,意实感慨",道破了表面逍遥下的时代悲音。当我在暮色中重读"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之句,恍然听见了远古智者在流水声中,为后世留下的精神寓言——真正的丰盈,从来不在雕梁画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