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衡门

2025年07月05日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佚名

译文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简陋的木门之下,也可栖息安身。
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泉水潺潺流淌,也能解渴忘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难道吃鱼,非得黄河的鲂鱼?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难道娶妻,非要齐国的姜姓贵族?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难道吃鱼,非得黄河的鲤鱼?
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难道娶妻,非要宋国的子姓贵族?

词语注释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
栖迟:栖息,安身。
泌(bì):泉水。
洋洋:水流浩荡的样子。
乐饥:疗饥,解饿。乐,通“疗”。
鲂(fáng):鲂鱼,黄河名鱼。
齐之姜:齐国姜姓贵族女子,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子。
宋之子:宋国子姓贵族女子,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子。

创作背景

关于《衡门》的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我独坐衡门之下,望着门楣上斑驳的木纹,思绪飘向千年前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首收录在《诗经·陈风》中的短章,恰似一柄青铜镜,映照出春秋时期士人阶层微妙的心境变迁。

据《毛诗序》记载,此诗当作于陈国东周初年,其时王室衰微,诸侯力政。衡门者,横木为门也,郑玄笺注称"贤者不以衡门之陋而易其志",道出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我抚摸着诗简上"可以栖迟"四字,仿佛看见葛衣芒鞋的士人,在简陋门庭下观泌水汤汤,将精神超脱寄托于山水之间。

诗中反复出现的"岂其食鱼"之问,实为对当时贵族联姻制度的隐喻。考《左传》所载,春秋时盛行"秦晋之好"的政治联姻,齐姜、宋子皆当时著名的贵族姓氏。而诗人以"河鲂""河鲤"与"齐姜""宋子"对举,恰似在晨露未晞时采撷的蕨菜,用最清浅的比喻道破门第观念的虚妄——正如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所言:"此诗盖言人之取妻,当重德不重色。"

遥想孔子删《诗》时,必是触摸到了竹简深处这份超越时代的清醒。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词若旷达,意实感慨",道破了表面逍遥下的时代悲音。当我在暮色中重读"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之句,恍然听见了远古智者在流水声中,为后世留下的精神寓言——真正的丰盈,从来不在雕梁画栋之间。

赏析

《衡门》以质朴的语言构筑了一个超脱世俗的精神家园。诗人以"衡门"这一简陋门扉为意象,开篇便点明"可以栖迟"——在陈继揆《读风臆补》中被称为"七字写尽安贫之乐",这道低矮的木门不仅是物质生活的象征,更成为精神自由的界碑。门内世界与门外繁华形成微妙对峙,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言:"衡门虽隘,而栖迟自得,洋洋泌水,疗饥足乐"。

"泌之洋洋"的流水意象尤为精妙。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此处"以水代粮"的隐喻:"水本不可疗饥,然心怀淡泊,则饮水亦足乐"。这种将物理需求转化为精神满足的笔法,与庄子"鼹鼠饮河"的哲学遥相呼应。流动的泉水既是物质匮乏的写照,又是心灵丰盈的象征,形成诗歌第一个情感张力。

三组"岂其...必..."的反问句式构成排山倒海的气势。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特别赞赏这种"层递而进"的修辞艺术:从否定"河鲂"到"河鲤",从质疑"齐姜"到"宋子",将世俗标准逐一解构。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分析道:"诗人并非否定美味与佳偶,而是破除对特定标准的执念",这种思维方式与道家"荃蹄之喻"异曲同工。

诗歌的情感演进极具层次。吴闿生《诗义会通》指出:"前二章言安贫,后二章言知命"。从"栖迟"的随遇而安,到"乐饥"的精神超越,再到对婚姻择偶标准的颠覆,完成了个体价值体系的建构。程俊英《诗经译注》特别强调末章"宋之子"的深意:"宋为殷商后裔,诗人连最高贵的血统都不屑一顾,其反叛精神已达极致"。

这种生活哲学在当代仍具启示。余冠英《诗经选》认为:"诗人用最普通的意象——柴门、流水、常见鱼种、邻家女子,构建起对抗贵族价值观的平民美学"。诗歌最终呈现的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的生命选择,正如朱熹《诗集传》所言:"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词",在简朴中见尊严,于平凡处得永恒。

点评

《衡门》一诗,以简淡之语发深湛之思,如清泉漱石,自成幽响。昔王国维《人间词话》尝言:"《诗·衡门》篇,寥寥数语而理趣盎然,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其评可谓切中肯綮。

此诗三章叠咏,每以"岂其"作转,钱钟书《管锥编》独赏其"反诘中见真淳":"诗人以鱼羹饭、荆布妻为喻,将世俗荣华之执念层层剥落,终显素朴之本心。如禅家公案,于平常话里藏机锋。"尤其"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八字,朱光潜《诗论》叹为"以水代食之奇想",谓其"将物质需求升华为精神愉悦,开后世'箪食瓢饮'美学之先声"。

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中更点明其文化意义:"《衡门》是周代士人对抗礼教束缚的宣言。'齐姜''宋子'之问,实则是对门第婚姻的温柔反叛。这种以淡泊抗衡浮华的智慧,成为中国文人精神基因里永恒的乡愁。"全诗似疏竹临风,在简劲的节奏中,自有一种超越时代的通透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