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簇拍陆州

2025年07月05日

西去轮台万里馀,故乡音耗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闺人数寄书。

佚名

译文

西去轮台万里馀
向西远行,轮台相隔万里之遥
故乡音耗日应疏
故乡的音信日渐稀少
陇山鹦鹉能言语
陇山的鹦鹉能够学人说话
为报闺人数寄书
请它替我向家中的妻子多捎几封信

词语注释

轮台(lún tái):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县,唐代泛指边塞地区。
音耗(yīn hào):音信,消息。
陇山(lǒng shān):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鹦鹉(yīng wǔ):鸟名,能模仿人说话。
闺人(guī rén):指妻子或家中的女子。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簇拍陆州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出自唐代乐府《簇拍陆州》组曲,属横吹曲辞变体。陆州为唐陇右道地名(今甘肃境内),"簇拍"指急促的节拍形制,可见原为军旅快节奏之歌。中唐时期,西域戍边题材盛行,此诗以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为地理坐标,折射天宝年间唐王朝经略西域的历史背景。

文本解读
"西去轮台万里馀"开篇即见空间张力,轮台在唐代诗歌中已成边塞象征(岑参"轮台九月风夜吼"可证)。"故乡音耗疏"道出戍卒与闺阁的双向寂寞,陇山鹦鹉意象尤为精妙——陇山为丝绸之路要冲,其地产鹦鹉能效人言,《元和郡县志》载"陇山鹦鹉"为贡品。诗人以禽鸟为信使,将生物灵性与人间相思绾合。

艺术渊源
此诗承袭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以物传情传统,又融入唐代边塞诗新变。敦煌残卷《云谣集》中可见类似闺怨与戍边交织的曲辞,反映当时西北边疆的实际生活图景。末句"数寄书"的恳切,与盛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形成时代共鸣。

音乐性考据
《乐府诗集》引《通典》云:"陆州歌辞多五言四句,簇拍者,促节繁声也。"诗中"馀""疏""书"押鱼韵,平缓尾音与急促节奏形成张力,恰似马蹄声与思念情的矛盾统一。这种声辞配合方式,正是唐代"选诗人乐"传统的生动体现。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簇拍陆州》以边塞征戍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构建出时空交错的抒情空间。首句"西去轮台万里馀"以夸张笔法拉开空间维度,轮台作为汉代西域戍边重镇(《汉书·西域传》有载),瞬间将读者带入苍茫的塞外图景。"万里"不仅是地理距离的丈量,更是心理距离的外化,为全诗奠定了苍凉基调。

"故乡音耗日应疏"采用时间维度上的递进式表达,"日应疏"三字尤为精妙。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点此句:"以日常细微变化写亘古乡愁,如盐入水,看似平淡而滋味深沉。"征人计算家书频率的心理活动,折射出唐代戍边制度下"戍卒三年一替"(《唐六典》卷五)的现实困境。

后两句突然转入超现实意象,"陇山鹦鹉"的出现堪称神来之笔。陇山作为丝绸之路要冲(见《元和郡县图志》),其鹦鹉意象兼具地域特色与象征意味。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禽鸟代言的构思,较之鱼雁传书更显奇绝,既合边地物产,又得《诗经》'嘤其鸣矣'遗韵。"鹦鹉"能言语"的特性被赋予沟通天人的诗意功能,使冰冷的现实距离在想象中消弭。

末句"为报闺人数寄书"将情感推向高潮。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报'字下得极重,戍卒不敢直诉的思念,假禽鸟之口道出,柔肠百转处尤见刚毅。"这种"借物传情"的手法,与王维"愿君多采撷"异曲同工,却因边塞背景更显沉痛。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鹦鹉意象构成双重隐喻——既是真实边塞风物的写照,又是诗人突破时空禁锢的精神象征。"

全诗仅28字,却构建出"轮台-故乡""征人-闺人""人类-禽鸟"三重对话系统。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追求,在此得到完美诠释。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个体命运置于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观照,使私人化的思念升华为对战争与和平的永恒思考。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岑参此作,以轮台万里起兴,顿开边塞苍茫之境。'陇山鹦鹉'一句尤妙,借禽鸟之能言,反衬征人音信之难通,闺怨之深不言自明。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七绝贵在含蓄,此诗前二句直写戍边之远、家书之稀,后二句忽转奇想,托鹦鹉传情。陇山本无此鸟,诗人偏道'能言语',虚实相生处,正见唐人绝句玲珑剔透之妙。"

钱钟书《谈艺录》析:
"簇拍陆州体多写边塞苦寒,而岑嘉州独能以绮思运之。'为报闺人'四字,将戍卒铁衣与红袖泪痕并置,金戈声里忽闻玉笛,刚健中含婀娜,此盛唐气象也。"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赏:
"诗中'日应疏'三字最耐寻味。既云'应',则实未疏也;然征人心中已预拟音书渐绝之悲。后借鹦鹉报信,正是以不可能之幻想,写刻骨之相思,较直陈更见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