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车邻

2025年07月05日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佚名

译文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
车声辚辚响不停,马儿额前白毛生
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还没见到君王面,只待侍从传令行
阪有漆,隰有栗
山坡漆树绿葱葱,洼地栗树果实丰
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终于见到君王面,并肩而坐弹琴瑟
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今日若不尽情乐,转瞬老迈岁月过
阪有桑,隰有杨
山坡桑树迎风摇,洼地杨树挺且高
既见君子,并坐鼓簧
终于见到君王面,并肩而坐吹笙簧
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今日若不尽情欢,转眼逝去不复还

词语注释

邻邻:拟声词,车行声(现代汉语中写作'辚辚')
白颠:马额正中的白毛,亦称'的颅'
寺人:古代宫中侍从(非佛教僧人)
阪(bǎn):山坡
隰(xí):低湿之地
耋(dié):七八十岁高龄,泛指年老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渭水畔的车铃叮当声穿透了三千年时光。《车邻》的韵律里,藏着先秦贵族车马的銮铃回响。考古发现的西周车马坑中,青铜銮铃仍闪烁着幽光,恰似诗中"有车邻邻"的生动注脚——那些缀于衡轭的铃铛,正是周代"銮铃制度"的实证。

白额骏马的嘶鸣划破寂静,周原甲骨文中的"马"字与"颠"字相互印证。贵族出行必以"寺人"传令的礼制,在《周礼·天官》里能找到严谨的职官体系。当漆树与桑树在山坡投下斑驳影子,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发现的先秦漆器残片,正散发着与诗中"阪有漆"相呼应的神秘光泽。

青铜瑟柱的出土位置暗示着宴饮场景,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发现的十弦古瑟,或许就是"并坐鼓瑟"的乐器。那些镶嵌绿松石的簧管,在时光里沉默地诠释着"鼓簧"的雅趣。周人"以乐示礼"的传统,在这首诗里化作生命意识的觉醒——青铜器铭文常见的"万年无疆"祝愿,终不敌"今者不乐"的 existential 顿悟。

黄土层下,车马器与乐器相伴出土的场景,恰是这首诗最深邃的隐喻:当西周贵族的青铜酒器盛满月光,他们已在"逝者其亡"的咏叹中,触碰到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哲思。

赏析

《车邻》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贵族交游图景,其意象与情感的交融展现出《诗经》特有的含蓄之美。全诗三章层层递进,通过"车马—漆栗—桑杨"的物象转换,构建出时空流动中的情感升华。

首章以听觉意象切入,"邻邻"状车声辚辚,"白颠"绘马额皎白,动态的出行场景中暗藏期待。《毛诗正义》指出"此美秦仲始有车马礼乐之盛",车马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身份象征。末句"寺人之令"的转折,揭示出贵族仪轨的森严,为后文"见君子"的欢愉埋下伏笔。

二三章运用《诗经》典型的阪隰对举手法,漆树与栗树、桑树与杨树的并置,形成空间上的高低呼应。郑玄笺注"高下树木各得其宜"道出这种自然意象的深层寓意:正如树木各安其所,君臣相见亦得其时。"鼓瑟""鼓簧"的细节描写,使礼乐交融的场面跃然纸上。吴闿生《诗义会通》特别赞赏"并坐"二字:"见亲密无间之态,非复首章待命之拘谨矣"。

时光意识是贯穿全诗的情感主线。"今者不乐"的反复咏叹,与"耋""亡"的生命终点形成强烈对比。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盖欢娱苦短之感,乃人情所同"。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并非消极,恰如钱钟书所言"正因知其不可久,故益觉当下之可贵",体现周人对生命本真的深刻体悟。

全诗艺术手法上尤见匠心。由"未见"到"既见"的结构转变,暗合心理期待的实现过程;"阪""隰"的复沓句式,既强化节奏感,又构成视觉上的高低错落。王夫之《诗经稗疏》称其"兴而赋也,景物与人事交融无间",恰道出《诗经》比兴传统的精髓。

点评

《车邻》一诗,以简练之笔勾勒出贵族宴饮之乐,而暗含时光易逝之叹。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欢宴未终,忧思已起,此诗妙在乐景中忽生悲感,如听琴瑟方酣忽作变徵之声。"其论精辟,道出诗中"今者不乐"二句如投水之石,在欢愉涟漪中激起生命意识的深沉回响。

钱钟书《管锥编》独赏其意象经营:"'阪漆隰栗'、'阪桑隰杨',不独状物工致,更以山川草木之恒常,反衬人生'其耋''其亡'之倏忽。"诗中漆栗桑杨的并置,确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草木的荣茂永恒与"逝者其亡"形成尖锐对照。

吴闿生《诗义会通》尤重其章法:"三章递进,由'未见'至'既见',终至'不乐'之思,如层波叠浪,终成惊涛。"首章车马喧嚣的期待,次章鼓瑟的欢洽,末章忽作黄钟大吕之音,这种结构被闻一多誉为"《诗经》中最为完美的情感曲线"。

今观此诗,犹见青铜器上饕餮纹的狞厉之美——华宴的觥筹交错间,死亡阴影如影随形。恰如朱自清所言:"《车邻》将周人对生命的达观与执着,凝练成钟磬般的清越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