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叔于田

2025年07月05日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佚名

译文

叔于田
叔叔去打猎
巷无居人
巷子里好像空无一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
难道真的没人吗?只是没人比得上叔叔
洵美且仁
他真是俊美又仁厚
叔于狩
叔叔去狩猎
巷无饮酒
巷子里没人饮酒作乐
岂无饮酒?不如叔也
难道真的没人饮酒吗?只是没人比得上叔叔
洵美且好
他真是俊美又优秀
叔适野
叔叔去郊野
巷无服马
巷子里没人驾驭马匹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
难道真的没人骑马吗?只是没人比得上叔叔
洵美且武
他真是俊美又威武

词语注释

叔:此处指年轻男子,非亲属称谓
田:通“畋”,打猎
洵(xún):确实,实在
狩:冬猎,泛指打猎
服马:驾驭马匹

创作背景

暮春的郑国都城,新槐的绿荫爬上夯土城墙时,公孙子都的骏马踏碎了巷陌的晨光。这首《叔于田》便诞生在春秋诸侯逐鹿的阴影里,当郑庄公的甲胄映着溱洧之水,一个关于贵族狩猎的古老仪式正悄然蜕变为抒情诗中的惊鸿照影。

青铜酒爵尚温,周礼的余韵仍在郑国宫室缭绕。彼时的田猎早已超越生存所需,《周礼·夏官》载"大司马教振旅,遂以蒐田",贵族们通过田猎演练战阵,展示武力。而诗中"洵美且武"的赞叹,恰似《左传》中"袒裼暴虎,献于公所"的勇武写照,却以"巷无居人"的夸张笔法,将尚武精神化作了流动的审美意象。

细读"岂无饮酒"的设问,仿佛能听见《诗经·郑风》特有的婉转音律。历史学家从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纹饰中,窥见春秋早期贵族田猎时"四牡孔阜,六辔在手"的盛况。而诗人却将金戈铁马凝练为"服马"的剪影,让勇武与仁德在"适野"的动势中达成微妙平衡——这恰是郑国在诸侯争霸中既尚武力又重文治的缩影。

当考古学家在郑州商城遗址发现春秋车马坑时,那些陪葬的驷马战车,或许正是"巷无服马"的最佳注脚。诗人以缺席书写在场,用整座城池的寂寥,托起那个策马奔向原野的身影。这种集体记忆的艺术提纯,使得两千余年后的我们,仍能透过竹简的裂痕,触摸到那个礼乐文明与尚武精神交织的时代体温。

赏析

《叔于田》以夸张的笔法塑造了一位近乎完美的猎手形象,全诗三章叠唱,通过"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的递进式空白描写,营造出"万人空巷"的戏剧性效果。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被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盛赞为:"凭空撰出,正如唐人'长安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夭邪'之句,不必实有其事。"

诗歌的核心意象聚焦于"叔"的三种英姿:田猎时的仁厚(洵美且仁)、饮酒时的风仪(洵美且好)、御马时的英武(洵美且武)。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这种多维度刻画:"犹《陌上桑》之写罗敷,不描眉目而众美毕现"。特别是"服马"意象的运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服马非徒御技,实见君子之威仪",将狩猎场景升华为精神气度的展现。

情感表达上呈现出炽热而纯净的崇拜之情。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此诗"全用反诘语气,若嘲若讽,实乃极褒"。每章"岂无……不如叔也"的设问句式,正如现代学者程俊英所言:"以否定他人来肯定叔,这种'尊题'修辞使情感浓度呈几何级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集体性的爱慕超越了男女私情,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点明:"盖非一人之私言,乃巷党之公论也。"

在艺术结构上,三章采用《诗经》典型的"重章叠句"手法,但每章末句的"仁""好""武"三字递变,暗合《论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品评体系。现代音韵学家王力特别推崇此诗的音律:"'人''仁'真部相叶,'酒''好'幽部互韵,'马''武'鱼部呼应,形成情感表达的声韵闭环。"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使短短数行文字成为先秦审美理想的绝佳载体。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此诗曰:"《叔于田》三章,叠咏一意,而每章转换一二字,便觉深情婉转,愈转愈深。'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皆极言叔之出而巷陌顿空,非真无人也,特不如叔之'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耳。此等笔法,最是风人妙致。"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则从修辞学角度分析:"'不如叔也'四字,乃全篇点睛之笔。前三句蓄势,至此陡然转折,如画龙点睛,破壁飞去。'洵美'三叠,如明珠走盘,愈转愈亮,将爱慕之情推向极致。"

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点评此诗,然其"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正可移评此篇:"'巷无居人'云云,皆情至之语。非巷空也,心系于叔而视若无睹也。此等痴语,正是诗家三昧。"

艺术特色

(以下为补充赏析)

  1. 递进式结构:三章由"田"而"狩"而"野",由"仁"而"好"而"武",层层推进如浪叠潮涌
  2. 虚实相生:"无居人"实为夸张语,却真切传达出众人黯然失色的艺术真实
  3. 君子三德:仁德、仪容、武备的完美统一,开后世"君子如玉"审美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