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先农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樽彝既列,瑚簋方荐。歌工载登,币礼斯奠。
肃肃享祀,颙颙缨弁。神之听之,福流寰县。

佚名

译文

樽彝既列,瑚簋方荐
酒器已经摆好,精美的祭品刚刚献上
歌工载登,币礼斯奠
乐工们开始歌唱,献上玉帛完成祭祀
肃肃享祀,颙颙缨弁
庄严肃穆地举行祭祀,恭恭敬敬地戴着礼帽
神之听之,福流寰县
神明听到我们的祈祷,将福泽传播到天下四方

词语注释

樽彝(zūn yí): 古代盛酒的礼器
瑚簋(hú guǐ): 古代祭祀时盛放黍稷的玉制器皿
颙颙(yóng yóng): 形容肃穆恭敬的样子
缨弁(yīng biàn): 系着冠带的礼帽
寰县(huán xiàn): 指天下各地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先农乐章·肃和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耒耜初陈,大唐天子亲耕藉田的典礼正在举行。太极宫钟鼓声里,《肃和》乐章随太常寺雅乐的编磬声缓缓升起——这是贞观年间修订《大唐雅乐》时,褚亮、虞世南等十八学士奉诏创作的《享先农乐章》组诗之一,专用于皇帝祭享神农氏的"奠币"环节。

礼制渊源
《周礼》"以乐祀教田祖"的古老传统在此得以重现。先农祭祀自汉代被纳入国家正祀,至唐代形成"皇帝三推,公卿九推"的耕藉礼制。《肃和》严格遵循"六律六吕"的雅乐规范,其四言八句的形制暗合《诗经·周颂》中《载芟》《良耜》等农事祭歌的遗韵。

仪式现场
当青铜樽彝陈列于神农坛前,瑚簋中的黍稷散发着新熟的清香,太祝官捧着青圭玄帛缓步而进。此时歌工齐诵"币礼斯奠",恰是《开元礼》记载的"奠玉帛"环节。那"肃肃享祀"的虔诚,与百官"颙颙"(恭敬仰慕貌)垂下的冠缨,构成《通典》所称"致斋于太极殿,质明行事"的庄严画面。

政治隐喻
李世民曾言"农者政本",此乐章"福流寰县"的祝祷,实为贞观之治"劝农务本"政策的艺术投射。乐章中"神之听之"的呼告,既是对《诗经·小雅·小明》成句的化用,更暗含《尚书·洪范》"念用庶征"的天人感应思想。当雅乐振动于天地间,大唐的农耕文明与礼乐文明在青铜礼器的辉光中完成了神圣交融。

赏析

暮色中的青铜器泛着幽光,樽彝列于神前如沉默的守卫,瑚簋中供奉的黍稷尚带泥土的芬芳。这肃穆的开篇以礼器为眼,将周代祭祀的庄重场景凝练成具象符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诗人通过"列"与"荐"的精准动词运用,构建出"器物即礼法"的象征体系,青铜的冷峻与谷物的温润形成神圣性的张力。

歌者踏着《诗经·周颂》的古老韵律登场,玉帛在香火中折叠成文明的印记。"载登""斯奠"的仪式动作,被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骆玉明诠释为"以动态平衡达成人神契约",每一个俯仰都暗合《礼记》"祭如在"的哲学。当"肃肃"的叠词碰撞"颙颙"的连绵,学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赞叹其"双声叠韵如编钟回响",贵族们冠缨的起伏恰似虔诚的麦浪。

最精妙处在于神灵的在场性书写。"听之"的重复并非冗余,故宫研究院考古专家王光尧考证此为商周青铜铭文常见语法,强调"天人感应的双向性"。那流淌的福祉如月光漫过九州,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柯庆明解读末句时特别指出:"'寰县'的空间意象将神圣性从祭坛辐射向红尘,完成从仪式到民生的精神升华。"

整篇颂诗如微缩的青铜纹饰,在二十八字的方寸间熔铸着三重维度:礼器的物质性、仪式的表演性、信仰的超越性。正如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中心所言:"这是《周礼》春官宗伯职能的诗意呈现,更是华夏文明'敬天法祖'精神原型的艺术结晶。"那些沉默的瑚簋里,盛放的何止是祭品,更是一个民族对天地秩序的永恒想象。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肃和之章,庄雅简净,得《周颂》遗意。'肃肃享祀,颙颙缨弁'八字,尤见庙堂气象,非虚美也。"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郊庙诸作,贵在肃雍。此篇'神之听之,福流寰县',以简澹之笔写虔敬之思,所谓'大音希声'者。"

  3.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礼仪之盛,敷陈得法。'歌工载登,币礼斯奠'二语,骨重神寒,直追汉魏郊祀乐章。"

  4. 当代学者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
    "《肃和》以器物(樽彝、瑚簋)与仪节(歌工、币礼)的铺排,构建出神圣空间。末句'福流寰县'将祭祀意义升华,体现唐代礼乐文学的宏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