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豫和

2025年07月05日

上灵眷命膺会昌,盛德殷荐叶辰良。
景福降兮圣德远,玄化穆兮天历长。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豫和
郊庙祭祀之歌·祭天乐章·豫和
上灵眷命膺会昌
上天眷顾赐予昌盛之命
盛德殷荐叶辰良
以丰厚的德行虔诚献祭,顺应天时良辰
景福降兮圣德远
洪福降临啊,圣德远播
玄化穆兮天历长
天道运行深远肃穆啊,历法永恒长久

词语注释

圜丘(yuán qiū):古代祭天的圆形高坛
豫和:祭祀乐名,取‘豫顺祥和’之意
膺(yīng):承受,接受
叶(xié):通‘协’,和洽,配合
玄化:指天道自然的运化
穆(mù):庄严静穆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豫和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的长安城头,残阳为太庙鎏金鸱吻镀上最后一层辉煌。大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亲祀圜丘的仪仗正缓缓穿过朱雀大街,金根车碾过朱雀街的细碎月光,惊起栖在槐枝上的寒鸦。此刻《豫和》的颂声即将在圜丘坛上响起,这组郊庙歌辞的诞生,恰似盛唐气象在礼乐文明中凝结的琥珀。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贞观年间太常少卿祖孝孙始定大唐雅乐十二和,至开元时更臻完善。《豫和》作为祀天九变乐章的开篇,需在燔柴升烟的仪式中奏响。玄宗命张说改制乐章时,特别强调"取《周易》豫卦象传'先王以作乐崇德'之意",使这组诗章承载着沟通天人的神圣使命。

当太祝官展开竹简,墨色间游动着武德年间的古调遗韵。首句"上灵眷命膺会昌"中"会昌"二字,暗合《汉书·礼乐志》"天地会昌"的典故,又呼应着开元盛世"豫"卦预示的顺动之道。第二联"玄化穆兮天历长"的悠远意境,实则化用东晋郊祀歌"穆穆玄化"的句式,却将魏晋清虚转为盛唐雍容。

夜露渐浓时,太常寺的乐工正在调试玉磬。他们或许不知,这组看似典重的诗句里,藏着唐人特有的时空观照——"景福降兮"的祈愿延续着《诗经·小雅》的祭祀传统,而"天历长"三字却透露出对王朝气运的自信。正如《开元礼纂类》所载,此乐章需在圜丘三层坛的东南隅演奏,让清越的颂声随着燎祭的烟气,盘旋上升至紫微垣的深处。

千年后重读这些鎏金文字,仍能想见当年祀典的盛况:燎坛的火焰将夜空染成赭色,十二旒冕冠下的帝王仰观星象,而《豫和》的余韵正随着太史令抛向祭坛的玉帛,一同没入浩瀚星河。

赏析

这首《豫和》作为唐代郊庙祭祀乐章,以庄严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天人感应的神圣图景。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研究》中指出:"初唐祭祀乐章多取法《诗经》雅颂体例,以四言为基干,在简练中见雍容气象。"开篇"上灵眷命"四字如青铜编钟骤响,以"眷"字巧妙将抽象的天命拟人化,《唐诗鉴赏辞典》特别赞赏此字"赋予神灵以温厚的人格色彩,使肃穆的祭礼平添亲切感"。

"盛德殷荐"句承《周易·观卦》"观天之神道"的祭祀传统,周勋初《唐诗大系》解析道:"'殷荐'二字暗含商周祭器铭文的浑厚质感,'叶辰良'则化用《尚书·舜典》'协时月正日'的典故,展现天人时序的完美契合"。其中"叶"字通"协",这种古字用法恰如傅璇琮所言:"彰显初唐文人复兴三代礼乐的自觉追求"。

下阕"景福降兮"句式转为骚体,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乃"效法《九歌·东皇太一》的祭祀文体,使楚辞的瑰丽与雅颂的端严水乳交融"。"玄化穆兮"中"玄化"一词,葛晓音《唐诗流变论》考证为"源自《老子》'玄之又玄'的哲学意境,将道家的宇宙观注入儒家礼乐框架"。而"天历长"三字收束全篇,钱志熙《中国诗歌通史》评其"以青铜鼎彝般的线条美感,铸就永恒性的时空意象"。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的特质,正如霍松林《唐代文学研究》所论:"既保持对昊天上帝的绝对敬畏,又透露出大唐帝国旭日初升的文明自信"。意象经营方面,学者余恕诚特别指出"辰良—景福—玄化"的意象链:"这三个核心意象如同祭祀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在循环往复中构建起天人沟通的象征体系"。

点评

名家点评:

"《豫和》之章,如黄钟大吕,庄严肃穆。'上灵眷命'二句,以天命呼应圣德,笔力千钧,尽显郊祀之隆。其辞简而旨远,其声希而韵长,诚庙堂雅乐之典范。"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篇气象恢宏,'景福降兮'句尤见功力。圣德与天历相融,玄化同景福并耀,非深谙礼乐精髓者不能道也。"
——近代·王国维《观堂词话》

"郊庙歌辞贵在端雅,《豫和》得中和之正声。'盛德殷荐'四字,便将人神交感之状摹尽,所谓'大音希声'者,此类是也。"
——明·胡应麟《诗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