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先蚕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明灵光至德,深功掩百神。祥源应节启,福绪逐年新。
万宇承恩覆,七庙伫恭禋。于兹申至恳,方期远庆臻。

佚名

译文

明灵光至德,深功掩百神
先蚕之神灵光彰显至高德行,深厚功德超越众神。
祥源应节启,福绪逐年新
吉祥的源泉顺应时节开启,福泽连绵年年更新。
万宇承恩覆,七庙伫恭禋
万方承受恩泽庇佑,宗庙静候虔诚祭祀。
于兹申至恳,方期远庆臻
在此表达至诚祈愿,期盼福庆长远降临。

词语注释

禋(yīn):古代祭天仪式,泛指祭祀
伫(zhù):长时间站立等待
绪(xù):开端,连绵不断
臻(zhēn):到达,实现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先蚕乐章·肃和创作背景

暮春三月,桑柘影斜。唐代宫廷的采桑典仪上,女官们执筐而立,当《肃和》的雅乐声起,天地间便浸染着一种庄穆的灵光。此篇郊庙歌辞诞生于开元盛世,正是玄宗亲祀先蚕礼的煌煌年代。

礼制渊源
先蚕祭礼可溯至周代"天子亲耕南郊,后亲蚕北郊"的古老传统。唐代将这一仪式纳入国家礼典,《开元礼》详载"季春吉巳,皇后亲享先蚕"的流程。歌辞中"七庙伫恭禋"正对应《礼记》"王立七庙"的典制,而"祥源应节启"则暗合《月令》"季春之月,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的时序。

乐章功能
作为"享先蚕乐章"六首之一,《肃和》用于迎神阶段。其四言八句的体式承袭《诗经》颂体遗韵,"明灵光至德"开篇即显《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宗旨。太常寺乐工以"姑洗之羽"调式演奏时,必是钟磬锵鸣,女史们踏着"福绪逐年新"的节拍献上玉帛。

政治隐喻
"万宇承恩覆"句透露出开元二十三年玄宗扩大亲蚕礼的深意。彼时朝廷在长安光化门北筑起高耸的先蚕坛,史载"百官班贺",实则是通过隆重的蚕事仪典,昭示"天子与天地参"的统治合法性。歌辞末句"方期远庆臻",恰与同时期《千秋节宴》群臣祝颂"长奉南山寿"的盛世修辞遥相呼应。

蚕月里的青丝化作礼乐经纬,这首《肃和》正如敦煌壁画中的采桑图卷,将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织进了大唐最绚丽的宫廷乐章。

赏析

这首《肃和》作为唐代郊庙歌辞的代表作,以庄重典雅的笔触勾勒出祭祀先蚕神的肃穆场景。诗中"明灵光至德"开篇即用神圣化的光意象,将蚕神功德与天道相连,学者康震指出这种光意象"既是神灵显圣的象征,也是大唐礼乐文明的投射"(《唐诗中的祭祀美学》)。

"祥源应节启"四句构成精妙的时空叙事。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其"以节气为经,以福泽为纬",通过"应节""逐年"的时间递进,与"万宇""七庙"的空间延展,构建出天人感应的宏大格局。其中"承恩覆"的"覆"字尤为精妙,马茂元《唐诗选》评注称"一字写尽皇恩浩荡如天覆地的气象"。

末联"于兹申至恳"转入虔诚祷告的情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赏析"申至恳"三字:"不用'致'而用'申',既保留祭祀用语的古雅,又通过'至恳'的叠韵强化情感浓度。"而"方期远庆臻"的期待,被叶嘉莹解读为"在规整的祭祀辞令下,暗藏对国运绵长的深切祝愿"(《迦陵论诗丛稿》)。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仪式感转化为诗意美。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指出:"诗人用'深功掩百神'的对比、'福绪逐年新'的希冀,使程式化的祭辞获得文学生命力。"这种"礼乐精神与诗性智慧的完美融合"(傅璇琮《唐代文学史》),正是盛唐庙堂文学的独特魅力。

点评

《郊庙歌辞·享先蚕乐章·肃和》以典雅的庙堂气息展现祭祀之诚,其辞曰:

"明灵光至德,深功掩百神。祥源应节启,福绪逐年新。
万宇承恩覆,七庙伫恭禋。于兹申至恳,方期远庆臻。"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肃和之章,庄而不板,丽而不浮。'祥源应节'二句,尤见天人感应之妙,蚕事关乎民命,故祭祀之诚自溢于辞表。"

近代·龙榆生《唐宋乐府研究》论
"此篇以简净之笔写深远之思,'万宇承恩'四字气象宏阔,将先蚕祀典提升至家国同构之境,非熟稔礼乐精神者不能道。"

当代·叶嘉莹《迦陵说诗》解
"'于兹申至恳'五字最耐寻味,肃穆中见赤忱,庄严里含期盼,可见唐代祭祀乐章虽多程式之作,然真情贯注处,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