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升和

2025年07月05日

顾惟菲薄,纂历应期。中外同轨,夷狄来思。
乐用崇德,礼以陈词。夕惕若厉,钦奉弘基。

佚名

译文

顾惟菲薄,纂历应期
自思才德浅薄,却承继大统顺应天时
中外同轨,夷狄来思
中原与边疆共遵王化,四方民族皆来归附
乐用崇德,礼以陈词
用音乐颂扬崇高德行,借礼仪表达虔诚心意
夕惕若厉,钦奉弘基
日夜戒慎如临危境,恭敬守护宏伟基业

词语注释

菲薄(fěi bó):微薄,浅陋,自谦之词
纂历(zuǎn lì):继承历法,指继承帝位
夷狄(yí dí):古代对东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夕惕若厉(xī tì ruò lì):形容终日勤勉谨慎,不敢懈怠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升和创作背景

大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励精图治,开创盛世华章。此《升和》乐章正是诞生于这般煌煌气象之中,作为李隆基亲享太庙时所用的雅乐歌辞,承载着"开元之治"的政治理想与礼乐精神。

一、盛世制礼作乐的背景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玄宗即位后命太常卿韦绦等人"斟酌古今,考定雅乐",将原本九章的太庙乐章扩为十一首,《升和》正是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篇章。此时唐王朝经百年经营,已形成"中外同轨,夷狄来思"的多民族共同体,乐章中"纂历应期"的自矜,恰是对"受命于天"的正统性宣告。

二、儒道合流的礼乐思想

"乐用崇德,礼以陈词"二句,暗合《礼记·乐记》"乐者德之华"的经典表述。玄宗既推崇道家清静无为,又重视儒家礼乐教化,此乐章以"夕惕若厉"的警醒姿态,将《周易》"君子终日乾乾"的修身哲学与《孝经》"严父莫大于配天"的宗庙祭祀完美融合。

三、文学与政治的互动

张说等文馆学士奉敕创作时,采用四言古体展现庙堂气象。"顾惟菲薄"的谦辞背后,实则是"钦奉弘基"的宏大叙事。这种"颂而不谀"的写作范式,既延续了《诗经》雅颂传统,又透露出盛唐文人"文质彬彬"的审美追求,成为开元时期礼乐文学的代表性文本。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展现了唐代宗庙祭祀的恢弘气象,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先祖功业的虔敬与对礼乐文明的崇尚。"顾惟菲薄"开篇即以谦卑姿态自省,与后文"钦奉弘基"形成情感张力,凸显祭祀者"夕惕若厉"的恭谨心态,恰如《乐府诗集》评点所言:"辞约而旨丰,语简而礼备"。

诗中"中外同轨,夷狄来思"二句最具气象,既展现大唐"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图景,又暗含《礼记》"柔远人则四方归之"的教化理想。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推重此联:"以十字括尽贞观之治,非虚美也"。对仗工整的"乐用崇德,礼以陈词"则完美诠释了《周礼》"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的祭祀精髓,礼乐并举的意象令人想起《毛诗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经典论述。

全篇最动人处在于将制度性祭祀转化为深沉的情感体验。"夕惕若厉"化用《易经》爻辞,使庄严的宗庙仪式陡然具有个体生命的内省温度;而"钦奉弘基"的结笔,既是对《尚书》"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的遥远呼应,又透露出对王朝永续的殷切期盼。这种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的融合,正是唐代祭祀文学"气象浑厚"(严羽《沧浪诗话》语)的典型体现。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遵循"赋颂传统"的创作范式却不见板滞。四言句式如黄钟大吕般庄重,而"菲薄"与"弘基"、"崇德"与"陈词"的意象对照,又在严整中见出流动的韵律美。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此类乐章"肃若庙堂,而自有渊渟岳峙之势",可谓的评。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升和一章,庄雅浑成,庙堂之音也。'中外同轨,夷狄来思'二句,气象宏阔,有包举宇内之概。末联'夕惕若厉,钦奉弘基',尤见谨畏之忱,盛世君王之象宛然。"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肃穆凝重,得《雅》《颂》遗响。'乐用崇德,礼以陈词'八字,道尽礼乐精义。通篇字字如黄钟大吕,所谓'盛世元音'者,此类是也。"

  3. 近代·龙榆生《唐宋乐府评析》:"此作以简劲之笔写恢弘之思,'顾惟菲薄'起句谦冲,'钦奉弘基'结句笃敬,中间铺陈王道,骨力遒劲而辞采斐然,诚郊庙乐章之正鹄。"

  4. 日本·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概说》:"《升和》之章最见唐人气度,夷狄来朝而不露骄矜,夕惕若厉而愈显从容。对仗处如'崇德'对'陈词',工稳中自生变化,六朝骈俪之工化入庙堂雅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