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同和

2025年07月05日

惟圣配天敷盛礼,惟天为大阐洪名。
恭禋展敬光先德,蘋藻申虔表志诚。

佚名

译文

惟圣配天敷盛礼
唯有圣王能配享上天,施行隆重的典礼
惟天为大阐洪名
唯有上天最为伟大,彰显宏大的名声
恭禋展敬光先德
恭敬祭祀,展现对先辈德行的尊崇
蘋藻申虔表志诚
用蘋藻等祭品表达虔诚,表明内心的诚挚

词语注释

禋(yīn): 古代祭天的仪式
蘋藻(pín zǎo): 蘋和藻,古代祭祀用的水草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同和创作背景

大唐开元年间,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开创盛世。为彰显"开元礼乐之盛",太常寺奉诏新制郊庙歌辞。此篇《同和》正是用于太庙祭祀的乐章,承载着"礼乐刑政"的治国理念。

历史语境

  1. 礼制改革: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命张说改制雅乐,将"十二和"扩展为"十五和","同和"位列其中,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之意。
  2. 祭祀场景:每岁孟春享太庙时,此乐随《永和》之舞而作。太庙九室烛火煌煌,百官依"五礼"之仪肃立,钟磬声中透出庄严。

文本意蕴

  • 天人感应:首句"惟圣配天"暗合《周礼》"以礼乐合天地之化",反映玄宗自比"圣君"的政治修辞。
  • 礼乐传统:"蘋藻申虔"典出《诗经·采蘋》,以水藻祭祀的古老意象,勾连周汉以来的礼乐传承。

艺术特征

此四言乐歌承袭《诗经》雅颂体式,却注入盛唐气象。对仗中见雍容(如"敷盛礼"对"阐洪名"),典丽中含刚健,恰似昭陵六骏的石刻线条——既有古礼的凝重,又具时代的勃发。

按《唐会要》卷三十三,此乐章当创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泰山封禅前后,与《大唐中兴颂》等共同构成盛唐国家礼仪的文学表达。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庄严典雅的笔触,构建起天人感应的神圣图景。开篇"惟圣配天"四字如黄钟大吕,既暗含《周易》"大人与天地合其德"的哲学意蕴,又呼应《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制精神。学者傅璇琮曾指出,唐代庙乐常用"天""圣"对举手法,此处通过顶真修辞强化了祭祀者与昊天上帝的契约关系。

"恭禋展敬"句展现的祭祀仪轨尤具深意。《毛诗正义》释"禋"为"洁敬之祭",诗人选用"蘋藻"意象既承《诗经·召南》采蘋祭祀的古意,又暗合《楚辞》"沉有芷兮澧有兰"的香草传统。礼学专家彭林认为,这种植物意象群构成"礼的物化符号",将抽象的"志诚"转化为可感的神圣场域。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呈现出"敬—光—诚"的递进结构。钱志熙教授在《唐诗体式研究》中特别激赏末句双声叠韵的运用:"申虔"的绵长音韵模拟祭祀香烟袅绕,"表志诚"三字去声收束则如仪杖顿地,形成声情相生的艺术效果。这种"乐语"特征,正是《乐府诗集》所称"歌辞与礼仪共生"的典范。

全诗虽仅二十八言,却构建起三重神圣空间:天道之宏大,祖德之显扬,人臣之虔敬。葛晓音教授称之为"唐代礼乐文学的微缩景观",通过仪式性语言的反复咏叹,最终达成《礼记》所云"乐者天地之和"的审美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曰:
    "庄雅肃穆,字字有金石声。'惟圣配天'二句,气象宏阔,直追《雅》《颂》遗响。后二句'展敬''申虔',见礼乐之盛,忠孝之忱,皆从大处落墨,非斤斤于藻绘者所能及。"

  2.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其格调:
    "郊庙之作,贵在简而能赅,华而不靡。此章以'敷盛礼''阐洪名'立骨,复以'光先德''表志诚'收摄,如黄钟大吕,一唱三叹,足为唐代庙堂诗典范。"

  3.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其章法:
    "四句分承,虚实相生。前联颂天圣之合德,后联写仪礼之精诚。'蘋藻'之喻,取古意而化新声,所谓'丽而有则'者也。"

  4. **翁方纲《石洲诗话》**析其用典:
    "'恭禋'句暗合《周礼》六器之制,'蘋藻'语又见《左传》涧溪之荐。熔铸经诰而不露痕迹,此真得'温柔敦厚'之旨。"

  5.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总评:
    "全诗如九重端冕,璎珞垂旒。二十八字中,礼天敬祖、继志述事之大义悉备,所谓'言近旨远,辞约思宏',郊庙正体,正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