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同和创作背景
大唐开元年间,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开创盛世。为彰显"开元礼乐之盛",太常寺奉诏新制郊庙歌辞。此篇《同和》正是用于太庙祭祀的乐章,承载着"礼乐刑政"的治国理念。
历史语境
- 礼制改革: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命张说改制雅乐,将"十二和"扩展为"十五和","同和"位列其中,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之意。
- 祭祀场景:每岁孟春享太庙时,此乐随《永和》之舞而作。太庙九室烛火煌煌,百官依"五礼"之仪肃立,钟磬声中透出庄严。
文本意蕴
- 天人感应:首句"惟圣配天"暗合《周礼》"以礼乐合天地之化",反映玄宗自比"圣君"的政治修辞。
- 礼乐传统:"蘋藻申虔"典出《诗经·采蘋》,以水藻祭祀的古老意象,勾连周汉以来的礼乐传承。
艺术特征
此四言乐歌承袭《诗经》雅颂体式,却注入盛唐气象。对仗中见雍容(如"敷盛礼"对"阐洪名"),典丽中含刚健,恰似昭陵六骏的石刻线条——既有古礼的凝重,又具时代的勃发。
按《唐会要》卷三十三,此乐章当创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泰山封禅前后,与《大唐中兴颂》等共同构成盛唐国家礼仪的文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