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政舞

2025年07月05日

於赫元命,权舆帝文。天齐八柱,地半三分。
宗庙观德,笙镛乐勋。封唐之兆,成天下君。

佚名

译文

於赫元命,权舆帝文
啊,这显赫的天命,帝王之业的根基
天齐八柱,地半三分
天空有八柱支撑,大地被分为三部分
宗庙观德,笙镛乐勋
在宗庙中观察德行,用笙和镛来歌颂功勋
封唐之兆,成天下君
这是封禅唐尧的征兆,成就了天下的君主

词语注释

於赫(wū hè):叹词,表示赞叹
权舆(quán yú):根基,起始
笙镛(shēng yōng):古代乐器,笙是一种管乐器,镛是一种大钟
封唐(fēng táng):指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政舞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的长安城内,太庙的檐角挑着最后一缕霞光,《大政舞》的颂声正穿透朱红宫墙。这首郊庙乐章诞生于唐王朝最恢宏的贞观年间,彼时李世民以"天齐八柱"的雄浑气魄重铸华夏秩序,太常寺乐工奉命将开国史诗熔铸于钟吕之中。

乐辞开篇"於赫元命"如青铜编钟骤响,暗合《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礼制传统。其中"封唐之兆"四字藏着武德初年的历史密码——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此章专为祭祀高祖李渊而制,那"地半三分"的壮语,恰是贞观君臣对晋阳起兵时"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浪漫追忆。笙镛间流转的"宗庙观德",实为《礼记·祭统》"庙中者,境内之象"的具现,当乐工执羽籥起舞时,玄武门血痕已化作"成天下君"的合法性宣言。

细辨"权舆帝文"的用典,可见贞观十二年修订雅乐的深意。据《通典·乐典》记载,此时唐王朝新定十部乐,《大政舞》作为太庙五室乐章之一,其文辞结构严格遵循"四言正体,诠核乎颂"的规范,却在"天齐八柱"的意象中暗藏道教的星辰崇拜——这正是李唐王室攀附老君为始祖的时代印记。那铿锵的韵脚里,既有周颂《清庙》的古典基因,更跃动着新王朝重构天人秩序的生命力。

赏析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政舞》是唐代祭祀太庙时所用的乐章,以庄严典雅的颂体语言,歌颂帝王功德与天命所归。整篇作品气象恢宏,意象雄浑,将政治权威与宗教神圣性完美融合。

诗歌开篇"於赫元命,权舆帝文"便以强烈的感叹语气奠定基调。"赫"字形容天命的显赫威严,"权舆"则暗喻帝王统治如车舆般承载万物。这里化用了《诗经·大雅》"於皇武王"的句式,通过古雅的语言构造出神圣氛围。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祭祀诗研究》中指出:"'元命'一词源自《尚书》,指代天授王权,唐代郊庙诗惯用此典彰显政权合法性。"

"天齐八柱,地半三分"运用神话地理意象,暗合《淮南子》"八柱承天"的典故。八根天柱与大地三分的空间建构,既体现天地人三才的宇宙观,又隐喻唐王朝统御天下的政治格局。葛晓音教授在《盛唐文学研究》中分析道:"此联以夸张的空间想象,将现实政治秩序提升到宇宙法则的高度,是典型的帝国祭祀诗歌表现手法。"

下阕转向具体祭祀场景。"宗庙观德"呼应《孝经》"宗庙致敬,鬼神著矣"的礼制思想,笙镛乐器的描写则出自《周礼·春官》"笙镛间歌"的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评点:"'观德'二字精妙,既指祖先德行可供瞻仰,又暗含《左传》'观德于器'的礼乐传统,体现唐代以礼乐教化天下的治国理念。"

末联"封唐之兆,成天下君"收束全篇,点明主题。学者李浩在《唐代三大地域文学研究》中特别推崇此联:"'封唐'用周武王封唐叔虞典故,将李唐王朝比拟周代圣王;'兆'字既指占卜吉兆,又暗含《易经》'兆谋始吉'的深意,双重语义展现政治预言与历史必然性的统一。"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由肃穆到昂扬的递进。前两联庄重威严,后两联渐趋热烈,最终以"成天下君"的豪迈宣言达到高潮。这种情感脉络符合《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创作规范,通过仪式化的语言,完成对政权合法性的诗意论证。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篇曰:
    "气象浑穆,如黄钟大吕之音,'天齐八柱,地半三分'二句,撑拄乾坤,吐纳星汉,直追《雅》《颂》遗响。"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郊庙歌辞贵在庄而不板,此章'宗庙观德,笙镛乐勋'八字,将礼乐教化凝作金声玉振,帝王气度跃然楮墨间。"

  3. **近人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论及:
    "『封唐之兆,成天下君』结语如岱宗封禅,以简澹之笔写宏阔之境,足见唐初庙堂文学'笼天地于形内'的史诗品格。"

  4. 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析:
    "此舞章以《周易》'大哉乾元'为骨,以周颂《清庙》为神,'於赫''权舆'之起笔,已见开国气象,非徒辞藻之工,实有昭告天地的仪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