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封泰山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俎豆有馥,粢盛洁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钟鼓管磬,肃唱和鸣。皇皇后祖,来我思成。

佚名

译文

俎豆有馥,粢盛洁丰
祭品芬芳,谷物洁净丰盛
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还有调和的美味羹汤,既谨慎又平和
钟鼓管磬,肃唱和鸣
钟鼓管磬齐奏,庄重和谐地共鸣
皇皇后祖,来我思成
伟大的先祖神灵,降临助我成就心愿

词语注释

俎豆(zǔ dòu):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
粢盛(zī chéng):祭祀用的谷物
和羹(hé gēng):调和五味而成的羹汤
磬(qìng):古代石制打击乐器
皇皇(huáng huáng):伟大光明的样子

创作背景

暮春的泰山之巅,云海翻涌如太古初开。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盛世的风拂过玉帛与编钟,李隆基亲祀昊天上帝于岱岳之巅,《雍和》便在这天地交泰的仪式中诞生。

青圭与玄璧陈列于燔柴之侧,太常寺乐工调试着鎏金簨虡上的钟磬。礼官以匏爵舀起醴齐,粢盛在青铜簠簋中泛着黍稷的幽光。玄宗凝视着冉冉升起的紫烟,仿佛看见《周礼·春官》中"以乐德教国子"的古老训诫在此刻具象——"肃唱和鸣"的乐音里,既有《诗经·商颂》"既戒既平"的庄重,又融入了贞观以来"功成作乐"的恢宏气象。

当管磬奏响黄钟宫调,泰山十八盘的山道上,执羽龠的舞者列成八佾。乐辞中"皇皇后祖"的呼唤,实则是将《礼记·祭统》"齐戒以承祭祀"的仪轨,化作盛唐特有的华美乐章。那"俎豆有馥"的描写,恰与《大唐开元礼》卷三十六记载的"太牢三献"之仪互为映照,在青铜礼器与丝竹清音之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天人对话。

赏析

暮色中的青铜祭器泛着幽光,黍稷的清香在神坛前蜿蜒成雾。诗人以"俎豆有馥,粢盛洁丰"起笔,将祭祀场景凝练为嗅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周礼·天官》注"和羹"谓"五味调和",此处"亦有和羹,既戒既平"既是对祭品丰洁的铺陈,更暗喻礼乐文明的中和之美——正如朱熹在《诗集传》中强调的"祭祀之礼,以诚敬为本"。

当钟鼓管磬之声次第响起,"肃唱和鸣"四字突然赋予仪式以生命韵律。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曾指出"三代之钟磬,其声沉雄而远",这种庄重的音色在诗句里化作天地人神的对话。青铜时代的回响穿过文字,让我们听见《乐记》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宇宙秩序。

"皇皇后祖"的称谓令人想起《诗经·大雅》中"文王在上,於昭于天"的崇高意象。而"来我思成"的结句尤为精妙,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解此"思"字为"精诚所至",道出了祭祀文化最动人的内核——不是对神灵的功利祈求,而是心灵与亘古的虔诚相遇。那袅袅升腾的不仅是祭祀的香烟,更是华夏文明"慎终追远"的精神脉动。

整篇乐章如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在严整的礼制框架里流动着生命的温度。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价此类祭乐"肃穆中见飞动",恰可作此诗注脚。当管磬余韵消散在泰山之巅,留下的不仅是仪式记录,更是先民对天地秩序的诗意诠释。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肃穆雍和之气溢于言表,'俎豆有馥,粢盛洁丰'八字,不独写祭品之精洁,更见礼器承载的千年文脉。钟鼓管磬之鸣,非耳听之音,实乃心接天地之回响。"

钱钟书《谈艺录》评:
"此章以器物之序见宇宙之序,'既戒既平'一语双关:既言羹汤调和得宜,又暗喻治国如烹鲜,须持敬畏而致太平。后祖'来我思成',非鬼神降临,实是祭祀者诚心所至的精神感应。"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通篇以简御繁,如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在重复中见变化。'肃唱和鸣'四字尤妙,肃者自上而下,和者自下而上,构成天人互答的声画之境,足见盛唐祭祀乐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论:
"雍和之乐,正在于将仪式转化为诗意。粢盛之洁喻心志之纯,和羹之平比德行之正,最后'来我思成'的顿悟,使物质性的祭祀升华为'祭如在'的精神共契,此即儒家'慎终追远'的哲学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