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摽有梅

2025年07月05日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佚名

译文

摽有梅,其实七兮。
梅子纷纷落地,树上还剩七成。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追求我的众位男士,趁着吉日良辰。
摽有梅,其实三兮。
梅子纷纷落地,树上只剩三成。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追求我的众位男士,趁着今日赶紧。
摽有梅,顷筐塈之。
梅子纷纷落地,要用簸箕来收。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追求我的众位男士,只需开口相求。

词语注释

摽(biào):坠落,打落。
庶士:众多男士。庶,众多。
迨(dài):及,趁着。
顷筐:斜口的筐,类似簸箕。
塈(jì或xì):取,收拾。

创作背景

暮春的梅子林里,熟透的果实扑簌簌坠落,《摽有梅》的歌声便从这青黄相接的枝头颤巍巍升起。周南之地温润的雾气中,采梅女的手指接住的不只是梅实,更是韶光将尽的焦灼——那七分饱满的期待,三分将逝的惊慌,最终都化作倾筐而出的决绝。

周代婚嫁的"仲春会"制度为这首急切的歌谣提供了礼法注脚。《周礼·媒氏》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过时未嫁者须待来年。梅子由七成凋落至三成的物候变化,恰似青铜器上渐次剥落的绿锈,每一道纹路都在计算着青春的余额。女子在社鼓声中吟唱的"迨其吉兮",实则是对着宗庙檐角悬垂的冰棱,叩问命运的回响。

考古发现的周代陶器上,那些以赭石绘就的梅纹,或许正是此诗最古老的乐谱。当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的漆奁上,侍女攀折梅枝的图案与竹简婚聘文书并列时,我们突然读懂"顷筐塈之"的隐喻——那倾倒的不只是梅实,更是先秦女子在礼法缝隙中,用整个春天酝酿的大胆。

《毛诗序》所谓"男女及时也"的评点,终究不及青铜甗里蒸腾的蒸汽来得真实。那些在梅树下接住果实的庶士们不会知道,三千年后我们仍能从"迨其谓之"的尾韵里,听见上古春日最清脆的心跳。

赏析

暮春的梅子从枝头坠落,那声音里藏着一位女子最隐秘的心事。《摽有梅》像一组渐次推移的镜头,将待嫁少女的焦灼与期盼凝固在三个递进的时空片段里。

第一幕是梅子初落的矜持。"其实七兮"的时节,枝头尚有七成果实,正如少女尚存几分从容。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以梅喻时"的匠心:"诗人取梅实渐陨喻芳时将过,而'七'、'三'、'塈之'三层递降,如闻其声之愈来愈促"。她轻声提醒追求者"迨其吉兮",仍保持着挑选良辰吉日的优雅,那梅子落地的轻响,恰似她欲说还休的试探。

第二幕转入梅子稀疏的急迫。当枝头仅剩三成果实,"迨其今兮"的呼唤已带着灼人的温度。俞平伯在《诗经选》中评点此处情感转折:"由'吉'至'今',一字之易而意迥别,如见女子掷果于地,顿足而呼之态"。飘落的梅瓣化作时光的沙漏,她开始害怕错过当日的夕阳,连等待明天的勇气都在消散。

第三幕抵达满地落梅的决绝。"顷筐塈之"的意象极具视觉冲击力,倾倒的竹筐盛着所有凋零的可能。程俊英《诗经译注》特别激赏这个场景:"前两章犹是含蓄之笔,末章忽作变徵之音,'谓之'二字不假修饰,如闻裂帛"。此刻她已放弃所有仪式感,只要对方开口说一个字,就能接住她坠落的青春。

全诗以"梅落"与"人待"构成双重旋律。方玉润《诗经原始》揭示其妙处:"三章层次即三转心境,由缓而急,由徐而疾,而末章尤露迫不及待意"。那些坠地的梅实不仅是时光的刻度,更是情感重量的具象化——最初带着青涩的试探,最终化为沉甸甸的孤注一掷。在先秦先民质朴的语言里,我们触碰到超越时空的悸动:所有等待都有期限,而勇敢说出的渴望永远动人。

点评

《摽有梅》以落梅起兴,将女子待嫁的急切心情与梅子渐落的过程巧妙对应,层层递进,堪称"忧时感事之词,怨而不怒"(方玉润《诗经原始》)。诗中"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的递减意象,被王国维誉为"最得风人深致"(《人间词话》),以物候变迁喻韶华易逝,开创了"草木意象与情感律动同构"的先河。

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评点:"三章递进,由'吉'而'今'而'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诗中女子从从容等待良辰,到急切期盼当下,最终直白呼唤告白,情感脉络清晰可触。钱钟书先生亦赞叹此诗"写女子怀春,由缓至急,由含蓄而直露,层层剥笋,终见本心"(《管锥编》),道出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表达的独特艺术。

当代学者叶嘉莹特别指出:"'摽'字用得极妙,既是梅子坠落之声,又是心跳悸动之音"(《迦陵说诗》)。这种通感手法,使全诗在质朴语言中暗藏音韵之美,正如闻一多所言:"三百篇中,最得比兴之真谛者,当推此篇"(《诗经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