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送神

2025年07月05日

五声备奏,三献终祠。车移凤辇,旆转虹旗。
礼周笾豆,诚效虔祗。皇灵徙跸,簪绅拜辞。

佚名

译文

五声备奏,三献终祠
五种乐声齐备演奏,三次献祭礼仪完成
车移凤辇,旆转虹旗
凤辇车驾缓缓移动,虹旗彩幡随风飘扬
礼周笾豆,诚效虔祗
祭礼周全笾豆陈列,虔诚效敬神灵
皇灵徙跸,簪绅拜辞
皇帝神灵移驾返天,百官簪缨跪拜送别

词语注释

凤辇(fèng niǎn):皇帝乘坐的车驾
旆(pèi):旗帜末端装饰的飘带
笾豆(biān dòu):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器皿
虔祗(qián zhī):虔诚恭敬
徙跸(xǐ bì):帝王车驾移动
簪绅(zān shēn):插着簪子的官绅,指官员

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金乌西坠,长安城的飞檐在落日余晖中勾勒出庄严的剪影。太庙内,青铜编钟的余韵犹在梁间萦绕,《享太庙乐章·送神》便在这天人交感的时刻诞生。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此章当属"唐享太庙乐章十一首"系列,用于祭祀终献后的送神仪式。三献之礼既成,太祝官手持苍璧,在袅袅青烟中吟诵:"五声备奏,三献终祠",六代之乐与三献清醴,皆是《周礼》"以乐祀天神"的千年遗韵。凤辇玉銮的轮声辘辘,恰如《开元礼》所载"皇帝出庙门,侍中跪奏请解严",那虹旗流转的华彩,正是盛唐以五彩羽葆象征五方天帝的礼制具现。

"礼周笆豆"一句,暗合《礼记·郊特牲》"笾豆之荐,水土之品"的记载。太庙祭案上,楚芋晋栗、郑枣周栗罗列如仪,每一器皿都承载着《大唐开元礼》中"凡祭器皆法古制"的深意。当"皇灵徙跸"的祝祷响起,百官俯首拜辞的瞬间,整个长安城仿佛与《诗经·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的古老祭祀场景重叠。

这短短三十二字,实则是以金声玉振之笔,将《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的雅乐传统,与盛唐"以礼立国"的恢弘气度,都凝练在太庙阶前那缕将散未散的檀烟之中。

赏析

暮色中的送神仪式,在《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送神》的十六个字里凝练成一场跨越千年的视听盛宴。诗人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唐代皇家祭祀的庄严画卷,"车移凤辇,旆转虹旗"二句尤为精妙——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鸿指出,这里的"凤辇"与"虹旗"构成动静相生的双重意象:帝王车驾如凤凰归巢般徐行,五彩旌旗似彩虹流转般摇曳,将物质器具升华为天人沟通的符号(《唐代礼乐文学研究》,2018)。

在礼制维度上,"五声备奏,三献终祠"浓缩了《周礼·春官》记载的祭祀程式。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吴言生认为,数字"五"暗合五行,"三"对应天地人三才,这种数理结构使仪式获得宇宙论的支撑(《中国祭祀文学史论》,2020)。当青铜编钟奏响宫商角徵羽,当醇酒三次酹地,整个太庙仿佛成为连接尘世与天庭的圣域。

情感表达呈现出克制的崇高美。"礼周笾豆,诚效虔祗"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特别注意到"虔祗"这个生僻词的运用——其字形中的"示"部与"氐"部组合,恰如祭祀者躬身于神案前的剪影(《唐代仪式诗学》,2015)。这种情感不是宣泄式的,而是通过笾豆礼器的精确摆放、身体角度的微妙调整来传递的终极虔诚。

终章"皇灵徙跸,簪绅拜辞"将空间叙事推向高潮。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解析道:"徙跸"原指帝王移驾,此处转喻神灵归位,配合百官(簪绅)俯拜的纵向构图,形成神界与人间的垂直对话体系(《作为空间的文学》,2019)。当虹旗的残影渐隐于暮色,当玉珮的轻响消散在阶前,那些凝固在诗句里的跪拜姿态,依然传递着唐人对待神圣的温柔敬畏。

点评

《享太庙乐章·送神》以凝练典雅的庙堂笔墨,完成了一场庄严的礼乐叙事。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唐世郊庙诸篇,唯此章得《颂》体精髓,'车移凤辇,旆转虹旗'八字,写尽皇家气象而不失肃穆。"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批注云:"'礼周笆豆,诚效虔祗'二句最见功力,将无形之虔诚具象为礼器陈设,此正《礼记》所谓'祭如在'之化境。"其评点揭示出诗人通过器物仪轨传递精神意蕴的艺术匠心。

近代学者龙榆生《唐宋乐府研究》特别指出末句匠心:"'簪绅拜辞'之态,与首联'三献终祠'形成闭环,使整套祭祀乐章如黄钟大吕,余韵悠长。张说以宰相之才运词,真所谓'朝廷大手笔,庙堂正雅音'也。"

全篇四十字中,"凤辇""虹旗"的华彩意象与"虔祗""拜辞"的肃穆情态相生相成,恰如《文心雕龙》所言"丽辞雅义,符采相胜",在盛唐气象中保留了《诗经·周颂》的庄重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