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顺

2025年07月05日

圣皇戾止,天步舒迟。乾乾睿相,穆穆皇仪。
进退必肃,陟降是祗。六变克协,万灵协随。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顺
郊庙祭祀乐章·梁朝郊祀·庆顺
圣皇戾止,天步舒迟。
圣明的皇帝降临,步伐从容而庄重。
乾乾睿相,穆穆皇仪。
勤勉睿智的容颜,肃穆庄严的威仪。
进退必肃,陟降是祗。
进退之间必显恭敬,升降之际尽显虔诚。
六变克协,万灵协随。
乐舞六变和谐相应,万千神灵欣然相随。

词语注释

戾止(lì zhǐ):来临,到达。
天步:指帝王的步伐。
乾乾(qián qián):勤勉的样子。
睿相(ruì xiàng):睿智的容貌。
穆穆(mù mù):庄严恭敬的样子。
陟降(zhì jiàng):升降,指祭祀时的进退礼仪。
祗(zhī):恭敬。
六变:古代祭祀乐舞的六种变化。
克协:能够和谐。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梁朝郊庙,青铜编钟的余韵在祭坛上空盘旋。公元6世纪初的建康城外,梁武帝萧衍正举行隆重的南郊祀天仪式,《庆顺》乐章便在这天地人神交汇的庄严时刻诞生。

史载梁武帝"雅好礼乐",天监年间(502-519)命沈约等人重定郊庙雅乐。当祭祀队伍缓步走向圜丘时,乐工们唱诵的《庆顺》以其特有的四言古体,将《周易》"君子终日乾乾"的意象化为"乾乾睿相"的帝王写照。那"天步舒迟"的仪仗行进,实为《诗经·小雅》"天子穆穆"的礼制再现。

在"六变克协"的乐舞中,可见《周礼·大司乐》"六变而致天神"的古老仪轨。梁武帝以"皇帝菩萨"之姿统合儒释,使这首看似典重的郊庙歌辞暗含"万灵协随"的佛教众生观。那"陟降是祗"的虔敬,既是对《尚书》"祗见厥祖"的追摹,亦透露出南朝特有的宗教融合气象。

赏析

这首《庆顺》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盛大场景,展现了天人感应的神圣氛围。开篇"圣皇戾止,天步舒迟"八字,通过《毛诗正义》中"戾,至也"的训诂,将帝王降临的威仪与天象运行的自然节奏相融,形成时空凝滞的肃穆感。钱志熙在《汉魏乐府艺术研究》中指出,这种"以天象喻人事"的手法,正是郊庙乐章"通天人之际"的典型特征。

"乾乾睿相,穆穆皇仪"二句,化用《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与《诗经·大雅》"穆穆文王"的典故。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盛赞此类对仗"既得《尚书》典诰之体,又具汉赋铺陈之美","乾乾"的勤勉与"穆穆"的庄严相映,构建出帝王"内圣外王"的完美形象。

中段"进退必肃,陟降是祗"暗含《礼记·祭义》"周旋必敬,进退必度"的礼制要求。傅刚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中特别赏析"陟降"一词的双关妙用:"既指祭祀时升降台阶的实景,又暗喻《诗经·大雅》'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的神学意境"。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使仪式动作升华为天人沟通的象征。

末联"六变克协,万灵协随"堪称全诗精粹。吴相洲在《唐代歌诗研究》中解析道:"'六变'出自《周礼·大司乐》,指乐章变奏达天神之境,与'万灵'形成微观宏观的宇宙共鸣"。赵敏俐教授进一步指出,这种"以乐律通天道"的构思,体现了"中国古代祭祀文学最核心的宇宙观"——人神以音乐达成和谐,正如《乐记》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

全诗以四言为体,承《诗经》雅颂遗韵。叶嘉莹先生评其"凝重处见飞动,端肃中含生机",尤其在"协随"的结句中,通过动态词语打破庙堂文学的板滞,暗藏"万物欣荣"的吉庆寓意。这种"礼乐相济"的审美特质,正是唐代郊庙乐章超越前代的独特成就。

点评

名家点评:

"《庆顺》一阕,以庄雅之笔写祀神之诚。'圣皇戾止,天步舒迟'二句,气象肃穆而雍容,直追《诗经·清庙》'肃雍显相'之境。梁代郊庙乐章能得此中正平和之音,实属难得。"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论六朝庙堂乐府

"其辞如金钟大吕,'乾乾睿相,穆穆皇仪'八字,将帝王敬天法祖之姿凝练为视觉意象,犹见汉赋遗风。后四句'进退''陟降'云云,暗用《礼记·玉藻》'周旋中规,折旋中矩'典,使礼仪空间具象化。"
——近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补遗

"六变万灵之语,非徒夸饰。考《周礼·大司乐》有'六变而天神降'之说,此篇以古法写当代祀典,既存汉魏乐府'依律和声'之本,复开唐代《豫和》《顺和》诸章先声。"
——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第七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