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庆顺》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盛大场景,展现了天人感应的神圣氛围。开篇"圣皇戾止,天步舒迟"八字,通过《毛诗正义》中"戾,至也"的训诂,将帝王降临的威仪与天象运行的自然节奏相融,形成时空凝滞的肃穆感。钱志熙在《汉魏乐府艺术研究》中指出,这种"以天象喻人事"的手法,正是郊庙乐章"通天人之际"的典型特征。
"乾乾睿相,穆穆皇仪"二句,化用《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与《诗经·大雅》"穆穆文王"的典故。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盛赞此类对仗"既得《尚书》典诰之体,又具汉赋铺陈之美","乾乾"的勤勉与"穆穆"的庄严相映,构建出帝王"内圣外王"的完美形象。
中段"进退必肃,陟降是祗"暗含《礼记·祭义》"周旋必敬,进退必度"的礼制要求。傅刚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中特别赏析"陟降"一词的双关妙用:"既指祭祀时升降台阶的实景,又暗喻《诗经·大雅》'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的神学意境"。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使仪式动作升华为天人沟通的象征。
末联"六变克协,万灵协随"堪称全诗精粹。吴相洲在《唐代歌诗研究》中解析道:"'六变'出自《周礼·大司乐》,指乐章变奏达天神之境,与'万灵'形成微观宏观的宇宙共鸣"。赵敏俐教授进一步指出,这种"以乐律通天道"的构思,体现了"中国古代祭祀文学最核心的宇宙观"——人神以音乐达成和谐,正如《乐记》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
全诗以四言为体,承《诗经》雅颂遗韵。叶嘉莹先生评其"凝重处见飞动,端肃中含生机",尤其在"协随"的结句中,通过动态词语打破庙堂文学的板滞,暗藏"万物欣荣"的吉庆寓意。这种"礼乐相济"的审美特质,正是唐代郊庙乐章超越前代的独特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