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懿德太子庙乐章。武舞作

2025年07月05日

隋季昔云终,唐年初启圣。纂戎将禁暴,崇儒更敷政。
威略静三边,仁恩覃万姓。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享懿德太子庙乐章。武舞作
郊庙祭祀歌辞·祭享懿德太子庙乐章·武舞表演
隋季昔云终,唐年初启圣
隋朝末年已宣告终结,大唐初年开启圣明时代
纂戎将禁暴,崇儒更敷政
继承先业制止暴乱,尊崇儒学广施德政
威略静三边,仁恩覃万姓
武威安定边疆三境,仁德恩泽遍及万民

词语注释

纂戎(zuǎn róng):继承先人事业,特指继承军事功业
覃(tán):深广,广泛施与
三边:古代指幽州、并州、凉州三处边疆地区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懿德太子庙乐章·武舞作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颂歌
此诗出自唐代郊庙歌辞体系,属祭祀懿德太子李重润的乐章。李重润为唐中宗李显嫡长子,因触怒武则天被杖杀,中宗复位后追谥"懿德太子",以最高规格祔葬乾陵。乐章创作于神龙年间(705—707年),正值李唐王朝重塑礼乐传统之际,武舞作通过艺术化的军事意象,完成对政权合法性的诗性建构。

政治语境的双重表达
"隋季昔云终,唐年初启圣"以史诗笔法勾勒改朝换代的宏大叙事,暗喻武周政权终结与李唐复兴。"纂戎将禁暴"句对应《周礼》"以军礼同邦国"的治国理念,既是对平定神龙政变的隐喻,亦是对懿德太子冤案的仪式性平反。

礼乐重构的审美呈现
诗中"崇儒更敷政"反映中宗朝恢复科举、重振儒学的举措,而"威略静三边"则通过武舞的仪式表演,将军事威慑转化为礼乐符号。乐章在太庙演述时,武舞者执干戚作战斗姿态,与歌词的"仁恩覃万姓"形成刚柔相济的礼乐张力,完美诠释儒家"文武并用"的治国理想。

文学史意义
该乐章继承《诗经》雅颂传统,又融入初唐七言歌行体气韵,在程式化的郊庙文学中注入历史反思。其金声玉振的辞章,成为盛唐礼乐文学的先声。

赏析

暮色中的钟鼓声穿透殿宇,唐代郊庙乐章中《享懿德太子庙乐章·武舞作》以金戈铁马之势铺开一幅开国画卷。诗人以"隋季昔云终,唐年初启圣"起笔,如青铜鼎上镌刻的纪年铭文,将王朝更迭的史诗感凝练在时空对仗中。吴庚舜先生在《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此联"以云气消散喻旧朝终结,以晨曦初照比新朝气象",天地意象中暗含《周易》"革故鼎新"的深意。

"纂戎将禁暴"四句如武舞的铿锵节奏,层层展现开国气象。吕正惠《乐府诗研究》分析道:"'纂戎'承《诗经·鲁颂》'纂戎祖考'的礼制传统,'禁暴'化用《周礼》'以刑教中则民不暴'的治世理想"。诗人将军事征服("威略静三边")与文教治理("仁恩覃万姓")熔铸为对仗工整的治国方略,钱志熙《唐诗体式研究》认为这种"武德与文治的二元书写",正是初唐庙堂文学"经纬天地"的典型范式。

在艺术表现上,学者康震指出:"'崇儒更敷政'五字浓缩贞观之治精髓,与敦煌壁画《帝王图》中唐太宗执卷问政的意象互为印证"。武舞的阳刚之美被转化为文字韵律,葛晓音《八代诗史》盛赞其"如闻《秦王破阵乐》的金钲之声,见七德舞之干戚飞扬"。当"仁恩覃万姓"的尾韵徐徐收束,我们仿佛看见武舞者收剑入鞘的刹那,庙堂烛火将他们的剪影投映在《礼记·乐记》所载"舞动其容"的古老仪轨之上。

这首乐章的价值,正如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的论断:"在三十字的方寸间构筑起王朝合法性论述,使武舞的仪式感升华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政治抒情"。那些消失在历史烟尘中的武舞动作,因文字的镌刻而永远保持着最完美的亮相姿态。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此篇曰:
"以'纂戎''崇儒'对举,见太宗文武兼资之略。'威静三边'句如霜天晓角,'仁覃万姓'语似春水初融,刚柔并济,庙堂雅音。"

**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起笔'隋季''唐年'二语,已括尽兴亡气运。中联'禁暴''敷政'四字,抵得一篇《贞观政要》。末联十字,尤见帝王气象。"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谓:
"郊庙歌辞贵在庄而不板,此章'威略''仁恩'之转合,如黄钟大吕中忽闻清商之音,肃穆里自生灵动。"

**现代学者葛晓音《唐诗流变论》**析:
"此武舞乐章以金石之声写仁政之怀,'静三边'的雄浑与'覃万姓'的绵长形成时空张力,恰合'武功成而文治始'的贞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