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德明兴圣庙乐章。登歌奠币

2025年07月05日

四时有典,百事来祭。尊祖奉宗,严禋大帝。
礼先苍璧,奠币黝制。于斯万年,熙成帝系。

佚名

译文

四时有典,百事来祭。
四季都有祭祀的典礼,百事皆来此祭拜。
尊祖奉宗,严禋大帝。
敬奉祖先与宗庙,庄严地祭祀伟大的天帝。
礼先苍璧,奠币黝制。
礼仪先献上苍璧,再奠下黑色的丝帛。
于斯万年,熙成帝系。
在此延续万年,光大帝王的世系。

词语注释

禋(yīn):古代祭天的仪式。
苍璧:古代祭祀用的青色玉璧。
黝(yǒu)制:黑色的丝帛,用于祭祀。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德明兴圣庙乐章·登歌奠币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玄宗命太常寺改制郊庙乐章,以彰显盛唐礼乐之隆。此篇《登歌奠币》属德明兴圣庙乐章,用于祭祀始祖与先王的庄严仪式。"德明""兴圣"二庙分别追谥李唐先祖皋陶、李暠,其乐章创作贯穿"慎终追远"的礼制精神。

历史语境

  1. 礼制沿革: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唐代郊庙歌辞多承周汉遗风,"奠币"环节源自《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黝帛祀地"的古老仪轨。诗中"礼先苍璧,奠币黝制"正呼应此制。
  2. 政治意涵:玄宗时期通过重构祭祀乐章,强化"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末句"熙成帝系"以雍熙之笔,将李唐血脉与天帝谱系勾连,暗合《诗经·大雅》"文王在上,於昭于天"的颂圣传统。

文学特质

  • 四言句式取法《诗经》雅颂体,如"四时有典"化用《小雅·天保》"禴祠烝尝,于公先王"的时序祭祀观。
  • "严禋大帝"一词见《汉书·郊祀志》,指以燔柴升烟之仪敬天,凸显唐代将古礼与当代祭祀熔铸一炉的文学匠心。

此篇以简奥辞章凝练礼乐精髓,堪称盛唐"以文治昭告天命"的典范文本。

赏析

这首《郊庙歌辞·德明兴圣庙乐章·登歌奠币》以庄重典雅的笔触,展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深厚底蕴。诗歌开篇"四时有典,百事来祭",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祭祀活动的频繁与重要,暗示着对祖先和神灵的虔诚崇拜。

"尊祖奉宗,严禋大帝"一句,体现了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传统。其中"严禋"二字尤为精妙,既表现了祭祀仪式的庄严,又暗含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学者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指出:"唐代郊庙歌辞往往通过精炼的词语,传达出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

诗歌中段"礼先苍璧,奠币黝制"运用了具体的祭祀意象。苍璧作为祭天的礼器,黝制(黑色币帛)作为祭品,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视觉画面。马茂元先生在《唐诗选》中评论道:"这些意象的选择既符合古礼规范,又赋予诗歌厚重的历史质感。"

末句"于斯万年,熙成帝系"将时间维度拉长,表达了对王朝永续的美好祝愿。"熙成"二字用得尤为巧妙,既指光明兴盛,又暗含传承有序之意。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认为:"这样的结句体现了庙堂文学特有的庄严气象,同时也寄托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层层递进,从具体的祭祀场景上升到对王朝命运的思考。语言风格上,既保持了庙堂文学的庄重,又不失诗歌的韵律美感。正如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所说:"这类作品虽然服务于特定场合,但其艺术成就往往被低估,实际上它们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语言艺术水平。"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篇曰:"'四时有典,百事来祭'八字,肃穆庄严,尽显郊庙之体。'礼先苍璧'以下,典制粲然,有《周颂》清庙遗响。"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于斯万年,熙成帝系'结得渊渟岳峙,气象宏远。德明兴圣之乐,得此登歌,足以上格祖考,下垂典范。"

近代龙榆生《唐宋大曲考》谓:"此章以《礼记·祭义》为骨,以《诗经·清庙》为神。'黝制'用《周礼·春官》典,'帝系'承《大戴礼》脉,熔经铸史,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