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节愍太子庙乐章。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储后望崇,元良寄切。寝门是仰,驰道不绝。
仙袂云会,灵旗电晰。煌煌而来,礼物攸设。

佚名

译文

储后望崇,元良寄切
储君德高望重,太子寄托深情
寝门是仰,驰道不绝
寝宫之门令人敬仰,驰道之上车马不断
仙袂云会,灵旗电晰
仙人的衣袖如云相聚,灵动的旗帜似电闪明
煌煌而来,礼物攸设
辉煌降临,祭品早已备齐

词语注释

储后:储君,太子
元良:太子的别称
寝门:寝宫之门
驰道:古代专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
仙袂(mèi):仙人的衣袖
灵旗:神灵的旗帜
煌煌:形容光辉耀眼
攸设:早已安排妥当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长安城的朱雀大街被晚霞染成赭色,掖庭宫的飞檐斗拱投下深深阴影。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寒食节,一队身着玄色祭服的乐工正捧着鎏金编钟走向节愍太子庙,他们的绶带在春风中翻飞如蝶。这首《迎神》乐章,便诞生于唐玄宗为爱子李瑛举行的盛大祭祀中。

史载李瑛因"构异谋"被废为庶人后赐死,玄宗晚年追悔,下诏以"太子礼"改葬。当鎏金香炉升起袅袅青烟时,太常寺的乐工们以"储后望崇"起调,将帝王家难以言说的悔痛化作绵长音律。"仙袂云会"的绮丽想象背后,是《旧唐书》记载的"上发精骑三千为卫"的隆重仪仗,那些缀满珍珠的灵旗在暮春的风里猎猎作响,恍若电光划破云翳。

诗人用"煌煌"二字勾勒出的不仅是祭祀的金碧辉煌,更是《唐会要》里"帝亲制神道碑文"的痛切深情。那些被晨露打湿的玉琮、在月光下泛着冷光的青铜簋,都成了盛唐宫廷里最哀艳的注脚——当编钟的余音消散在庙堂梁柱间,一个父亲终究在礼乐典章中,为早逝的儿子寻回了储君的尊严。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调,构筑了一幅神圣而哀婉的迎神画卷。开篇"储后望崇,元良寄切"二句,以《礼记·文王世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为典,既点明逝者太子身份之尊贵,又暗含"德性纯良"的赞誉。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特别指出,唐代郊庙乐章常用"储贰"意象寄托对宗室贤良的追思,此处正是典范。

"寝门是仰,驰道不绝"化用《周礼》"驰道不除"的典故,通过"仰"字的垂直空间与"不绝"的线性延伸,形成纵横交错的视觉张力。清代学者王昶在《金石萃编》中评此联:"以实写虚,将祭礼车马仪仗转化为永恒的精神守望"。飘飞的"仙袂"与闪烁的"灵旗"构成天象隐喻,钱志熙在《唐诗源流》中分析:"云会电晰的意象群,实为《楚辞·九歌》'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的唐音转写"。

末联"煌煌而来"四字尤为精妙,朱熹《诗集传》释"煌煌"为"大明貌",此处既形容仪仗之盛,又暗喻神灵降临时天地辉光的神圣体验。"礼物攸设"看似平实,却暗合《礼记·祭统》"礼备而不渎"的祭祀准则,方东树《昭昧詹言》赞其"结句收束如钟磬余响,得庙堂雅乐之正"。

全篇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恰如《毛诗序》所言"发乎情,止乎礼义"。吕祖谦在《吕氏家塾读诗记》中特别推重此类乐章"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的教化功能,而这首迎神辞正是通过"仙袂""灵旗"的缥缈意象与"煌煌""攸设"的庄重仪轨,完成了从个体哀思到集体记忆的精神升华。

点评

《郊庙歌辞·享节愍太子庙乐章·迎神》以典雅的庙堂语言勾勒出神圣的祭祀场景,其艺术特色可借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的论断窥见一斑:"庙乐之制,贵在庄而不板,丽而不妖。此章'仙袂云会,灵旗电晰'二句,尤得《楚辞·九歌》遗韵,以飞动之笔写肃穆之事,所谓'天神若降,地祇若出'者也。"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崇其空间构建之术:"'寝门是仰,驰道不绝'八字,上应星辰,下连阡陌,将人间礼制与天道运行绾合无痕。较之汉《郊祀歌》'鸾路龙鳞'之喻,更见唐人精微处。"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则从声韵角度评点:"'煌煌而来'四字连用平声,如钟磬余响,暗合'迎神导气,舒缓以达'的古礼要求。后接'礼物攸设'仄收,顿挫间显人神交接之仪节,非深通乐府者不能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