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隐太子庙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岁肇春宗,乾开震长。瑶山既寂,戾园斯享。
玉肃其事,物昭其象。弦诵成风,笙歌合响。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享隐太子庙乐章。肃和
郊庙祭祀歌辞。供奉隐太子的庙堂乐章。庄严肃穆的和声
岁肇春宗,乾开震长。
岁月始于春季的尊崇,乾天开启,震雷长久。
瑶山既寂,戾园斯享。
瑶山已经沉寂,戾园在此享受祭祀。
玉肃其事,物昭其象。
美玉般庄重地举行仪式,万物显现其象征。
弦诵成风,笙歌合响。
弦乐与诵唱蔚然成风,笙箫与歌声和谐共鸣。

词语注释

肇(zhào):开始,初始。
乾(qián):指天,象征阳刚。
震(zhèn):八卦之一,象征雷。
瑶山(yáo shān):传说中的仙山,此处借指隐太子的居所。
戾园(lì yuán):戾太子的陵园,此处借指隐太子的庙堂。
弦诵(xián sòng):弦乐伴奏下的诵唱。
笙歌(shēng gē):笙箫演奏与歌唱。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隐太子庙乐章·肃和创作背景

大唐武德九年,玄武门血色未干,贞观盛世帷幕初启。这首《肃和》作为李唐王朝宗庙祭祀的庄严乐章,诞生于历史夹缝中的特殊时刻——彼时新帝李世民为安抚宗室、昭示正统,特为追封的"隐太子"李建成重修庙享。

历史经纬中的创作契机

  1. 政治妥协的产物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贞观初年重定郊庙乐章时,太宗敕令为兄长的祭祀仪式创作新乐。开篇"岁肇春宗"既暗合李建成作为高祖嫡长子的身份,又通过"乾开震长"的《周易》意象(震为长子),完成对宗法制度的诗意确认。

  2. **礼乐重建的需要
    "瑶山既寂"化用《山海经》昆仑玉山典故,将玄武门之变的血腥转化为神话般的宁静。这恰与《贞观政要》记载的"以礼乐化干戈"政策呼应,通过祭祀音乐消弭政权更迭的裂痕。

  3. **文化复兴的象征
    末句"弦诵成风"实为太宗朝崇文政策的缩影。据《新唐书·礼乐志》,此时太常寺精选前朝雅乐遗音,融合南朝清商乐与北朝西凉乐,形成"笙歌合响"的盛唐气象雏形。

文学与历史的双重镜像

诗中"戾园"一词尤为耐人寻味——这个源自汉武帝太子刘据"戾太子"的典故,既点明李建成谥号"隐"的政治定性,又以"斯享"二字体现祭祀的规格。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贞观君臣通过礼乐制度重构历史记忆的生动例证。

赏析

这首《肃和》以精炼的典重笔触勾勒出宗庙祭祀的庄严肃穆,在短短三十二字中构建起时空交叠的礼乐宇宙。开篇"岁肇春宗,乾开震长"八字便暗藏《周易》乾坤震巽的卦象智慧,春宗喻东宫之位,震卦象征长子,与隐太子身份形成精妙互文。瑶山意象取自《山海经》"天帝居昆仑瑶圃"的典故,将人间祭祀与仙家秘境相连,而"戾园"作为汉代太子陵寝的代称,在《汉书·武五子传》的悲剧底色中更添几分历史纵深。

"玉肃其事"四字堪称诗眼,宋代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特别指出:"周人以玉事神,此诗玉字非虚设,乃《周礼·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之遗意"。当礼器与仪式在"物昭其象"中达成天人感应,弦诵笙歌的声景描写便具有了《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哲学意味。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联:"弦诵承诗教,笙歌应雅乐,十字写尽庙堂中和之气"。

全诗以《诗经》雅颂体的凝练语式,完成对礼乐文明的微观复刻。每联皆成对仗却无斧凿痕,如"瑶山既寂"与"戾园斯享"的空间转换,暗合《文心雕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的创作境界。末句"合响"二字尤见匠心,既指《尚书·舜典》"八音克谐"的音乐理想,又隐喻天地人神的三重共鸣,使整首颂诗在仪式感中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图腾。

点评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篇:"'岁肇春宗'四字已括尽时令,'乾开震长'更以卦象深化春意,帝王气象中见天地之心。后联转入祭祀,'寂''享'二字相映,肃穆之意自生。"

  2. **近代·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特别指出:"'玉肃其事,物昭其象'八字精绝,玉器之肃与物象之昭,既实写祭器又暗喻礼制精神,郊庙雅音正赖此等字句撑持。"

  3.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赏析云:"弦诵笙歌之喻尤妙,将无形的礼乐教化具象为可闻可感之风响,非但合于《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之旨,更见初唐庙堂乐章特有的雍容气度。"

  4.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总评此章:"瑶山寂而戾园享,句法参差中自具严整,肃和之体恰如其分。唐人郊庙歌辞能于典重中作流动之姿,此篇可为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