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享隐太子庙乐章·肃和创作背景
大唐武德九年,玄武门血色未干,贞观盛世帷幕初启。这首《肃和》作为李唐王朝宗庙祭祀的庄严乐章,诞生于历史夹缝中的特殊时刻——彼时新帝李世民为安抚宗室、昭示正统,特为追封的"隐太子"李建成重修庙享。
历史经纬中的创作契机
-
政治妥协的产物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贞观初年重定郊庙乐章时,太宗敕令为兄长的祭祀仪式创作新乐。开篇"岁肇春宗"既暗合李建成作为高祖嫡长子的身份,又通过"乾开震长"的《周易》意象(震为长子),完成对宗法制度的诗意确认。 -
**礼乐重建的需要
"瑶山既寂"化用《山海经》昆仑玉山典故,将玄武门之变的血腥转化为神话般的宁静。这恰与《贞观政要》记载的"以礼乐化干戈"政策呼应,通过祭祀音乐消弭政权更迭的裂痕。 -
**文化复兴的象征
末句"弦诵成风"实为太宗朝崇文政策的缩影。据《新唐书·礼乐志》,此时太常寺精选前朝雅乐遗音,融合南朝清商乐与北朝西凉乐,形成"笙歌合响"的盛唐气象雏形。
文学与历史的双重镜像
诗中"戾园"一词尤为耐人寻味——这个源自汉武帝太子刘据"戾太子"的典故,既点明李建成谥号"隐"的政治定性,又以"斯享"二字体现祭祀的规格。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贞观君臣通过礼乐制度重构历史记忆的生动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