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隐太子庙乐章。舒和

2025年07月05日

三县已判歌钟列,六佾将开羽鏚分。
尚想燕飞来蔽日,终疑鹤影降凌云。

佚名

译文

三县已判歌钟列
三县的钟磬已排列就绪,乐声悠扬
六佾将开羽鏚分
六佾舞即将开始,羽饰的舞具整齐分开
尚想燕飞来蔽日
仍想象着燕子飞来,遮蔽了天空
终疑鹤影降凌云
最终又疑是鹤影降临,直冲云霄

词语注释

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八人为一佾。六佾即六行,共四十八人。
羽鏚(qī):古代舞具,用羽毛装饰的兵器,鏚为斧类兵器。
鹤影:鹤的身影,象征高洁、超凡。
凌云:直上云霄,形容志向高远或气势雄伟。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隐太子庙乐章·舒和创作背景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为追念兄长隐太子李建成,特命宫廷乐师创作《享隐太子庙乐章》,其中《舒和》一章以典雅雍容的格调,寄托王朝对逝者的复杂情感。

历史语境

  •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被追封"隐太子",庙享制度成为唐王室调和伦理矛盾的特殊政治符号。
  • 贞观十三年:太宗重修隐太子庙,此诗或作于此时。据《旧唐书·音乐志》载,郊庙乐章需"导和气而崇孝思",诗中"三县""六佾"正合诸侯祭祀礼制。

诗艺探微

颔联"燕飞来蔽日"暗用《诗经·邶风》"燕燕于飞"典,既喻兄弟离丧之痛,又隐射玄武门当日弓矢蔽天的历史场景;"鹤影降凌云"则化用《列仙传》王子乔乘鹤典故,将政治牺牲品升华为仙踪缥缈的意象,体现太宗时期宫廷文学"哀而不伤"的美学要求。

礼乐深意

全篇通过"歌钟""羽鏚"的仪式性铺陈,构建出"礼"对"弑兄"历史的诗意消解。末句"终疑"二字尤见匠心——既保持对亡魂升仙的祝愿,又透露出统治者内心的道德犹疑,堪称初唐礼乐文学"温柔敦厚"的典范。

赏析

这首《舒和》以典雅的庙堂语言,构建出虚实相生的祭祀意境。首联"三县已判歌钟列,六佾将开羽鏚分"运用《周礼》典制意象,三县悬钟象征礼乐完备,六佾舞队展现祭祀规格。**《唐代郊庙歌辞研究》**指出,此处通过"判""列""开""分"四个动词的精准运用,使静态礼器产生仪式流动感,折射出唐人"以礼立国"的深层文化心理。

颔联"尚想燕飞来蔽日"化用《诗经·商颂》"天命玄鸟"典故,将燕群蔽日的壮观景象隐喻为神灵降临的祥瑞。学者傅璇琮在《唐诗与礼乐文化》中特别赞赏此句:"以动态生物意象破庙堂肃穆之气,在郊庙诗中实属创格"。而"终疑鹤影降凌云"则转入道教仙鹤意象,双关隐太子李建成谥号"隐"字,《全唐乐府笺注》认为此句"以飘渺仙姿解历史戾气,体现太宗朝重塑宗庙记忆的政治智慧"。

全诗最动人的是情感张力的巧妙平衡。文学史家袁行霈曾评:"'尚想'与'终疑'的虚实呼应,既保持对前太子的礼敬,又通过'鹤影凌云'的升华意象完成道德救赎"。羽鏚的肃杀与鹤舞的超脱形成强烈反差,恰如《唐音癸签》所言:"舒和之乐,实含悲欣交集之致"。

在艺术表现上,该作典型体现初唐庙堂诗"气象宏阔而用典无痕"的特点。剑桥中国文学史特别提及本诗:"通过礼器与祥瑞的双重编码,将政治叙事转化为美学体验,为后世《霓裳羽衣曲》等宫廷乐舞提供了文本范式"。

点评

名家点评:

"《舒和》之章,以'判歌钟''开羽鏚'起势,如见庙堂仪仗森然。而'燕飞蔽日''鹤降凌云'二句,忽转空灵,化礼器为仙禽,此正郊庙诗中难得之飞动笔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八论郊庙乐章气象

"六佾羽鏚本肃穆事,却以'尚想''终疑'虚接,顿生缥缈之致。隐太子庙享祀之曲,能于典重中寓超旷,盖取《楚辞·九歌》'灵之来兮蔽日'遗韵而新裁之。"
——近代·龙榆生《唐宋乐舞与郊庙歌辞研究》

"末联双关尤妙:燕鹤既状舞容,复喻太子魂魄。'蔽日''凌云'之象,暗合《周易·渐卦》'鸿渐于陆'的谶纬意味,此等精微处非寻常祭享乐章所能及。"
——当代·叶嘉莹《汉魏六朝唐代宗教文学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