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后唐宗庙乐舞辞。应天舞

2025年07月05日

晋国肇兴,雄图再固。黼黻帝道,金玉王度。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载诞英明,永光圣祚。

佚名

译文

晋国肇兴,雄图再固
晋国初建,宏伟基业再度巩固
黼黻帝道,金玉王度
帝王之道华美如绣,法度珍贵似金玉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上天不偏私,只辅佐有德之君
载诞英明,永光圣祚
诞生英明君主,永远光耀帝王之位

词语注释

肇兴(zhào xīng): 初建,开始兴起
黼黻(fǔ fú): 古代礼服上的花纹,比喻华美
圣祚(shèng zuò): 帝位,皇位

创作背景

后唐宗庙乐舞辞《应天舞》创作背景

五代烽烟里,后唐庄宗李存勖以"晋王"之姿承父遗志,于923年翦灭后梁,重建唐祚,史称后唐。《应天舞》作为宗庙祭祀乐舞,正是在这般风云激荡中诞生——鎏金文字记载的不仅是礼仪程式,更是一个马背政权对天命正统的急切渴求。

历史经纬中的颂歌

乐辞开篇"晋国肇兴,雄图再固",暗合李存勖以太原为根基的创业史。其父李克用受唐赐姓"李",故后唐自诩为唐室正宗。史载庄宗即位时"取唐礼器、法物于汴梁",将《应天舞》纳入太庙祭祀体系,实为通过礼乐重构政治合法性。

"黼黻帝道"句中的十二章纹冕旒意象,与《旧五代史》记载庄宗"制天子车服"的细节呼应。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典出《尚书》,恰折射五代政权更迭的残酷逻辑——彼时河东军将领出身的统治者,需以儒家天命观粉饰武力夺权的本质。

乐舞背后的政治隐喻

《应天舞》的"应天"之名颇具深意。《册府元龟》载后唐立国时"赤雀衔丹书集于午门",此般祥瑞叙事被精心编织进乐舞。当祭祀者伴着"载诞英明"的唱词起舞时,实则在演绎一场天人感应的神圣戏剧。

史家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冷峻指出:"庄宗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这位能自撰词曲的帝王,或许亲自参与了乐辞创作。那些鎏金的"金玉王度"赞颂,最终与他身死兴教门的结局形成苍凉反讽——乐舞越庄严,越照见五代皇权的脆弱本质。

注:《全唐诗》卷12收录此辞时题注"唐末祀太庙",实则后唐以"中兴唐室"自居,其礼乐制度刻意模仿盛唐,故乐辞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民间曲子词。

赏析

暮色中的宗庙乐舞,总带着庄严肃穆的余韵。《郊庙歌辞·后唐宗庙乐舞辞·应天舞》以金玉之声编织王朝叙事,在黼黻纹样的华美间,藏着对天命的敬畏与对德行的叩问。

"晋国肇兴"四字如青铜编钟的起调,将后唐以晋为号的政治隐喻凝练成历史图腾。黼黻与金玉的意象群构成双重象征——帝王衣冠的华美纹饰暗喻礼乐文明(《周礼·考工记》注"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而"金玉王度"更以物质的永恒性比拟制度理想,恰如《诗经》"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的君子之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乐府诗选》指出,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同构,体现了五代时期"礼器即礼制"的特殊政治美学。

"皇天无亲"二句化用《尚书·蔡仲之命》典故,却在乐舞辞中产生新的张力。当祭祀的鼓点与这句箴言共振时,天命观从宗教敬畏转向道德自省。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特别强调,五代宗庙文学常通过"天—德"对应关系,完成"从武力建国到文德守成的心理过渡"。舞者执羽籥的每个动作,都成为这种焦虑与自信交织的视觉呈现。

末句"载诞英明"的生育意象值得玩味。将帝王诞生与圣祚永光并置,实则构建了血缘政治的神圣叙事。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中分析类似文本时,提出"宗庙文学总在重复一个奇迹:让死亡成为延续的开始"。乐舞的循环往复,恰是这种永恒期待的仪式化表达。

当我们在千年后凝视这些文字,仍能听见编钟的残响——那不仅是后唐王室对合法性的宣示,更是乱世中人对秩序的诗意想象。每一个对仗工整的句式里,都蜷缩着时代的风雷与文人集体的精神图腾。

点评

《郊庙歌辞·后唐宗庙乐舞辞·应天舞》以简奥典重的笔法,勾勒出后唐立国的正统性与天命所归。其辞曰:

"晋国肇兴,雄图再固。黼黻帝道,金玉王度。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载诞英明,永光圣祚。"

名家点评撷英:

  1. 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后唐宗庙乐章,犹存三代遗响。'黼黻帝道,金玉王度'八字,以器物喻治术,典雅中见雄浑,此所谓'庙堂气象'也。"

  2.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
    "'皇天无亲'二句化用《尚书》而翻新意,将天命观与道德论熔铸为一。后唐以沙陀之裔承唐正统,此语实为政权合法性作注脚,可谓'以经术饰政治'的典型。"

  3.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延伸评论
    "虽为五代庙堂之作,却暗含《诗经》颂体遗韵。'载诞英明'之'载'字尤妙,既承《大雅》'载生载育'的庄重感,又赋予开国君主神话色彩,此乃乐舞辞特有的'仪式性修辞'。"

  4.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旁涉
    "后唐以'晋国肇兴'自谓,乐辞中'金玉王度'实暗指继承唐制。五代乱世中,此类文字非仅艺术创作,更是政治宣言,可与其时'沙陀汉化'进程相印证。"

此篇以**"黼黻"对"金玉",以"无亲"衬"惟德"**,在严整的四言结构中暗藏起伏。正如龙榆生《中国韵文史》所言:"五代庙堂乐章虽少创新,然其熔铸经诰、剪裁典谟之功,恰是乱世中礼乐重建的珍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