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禅社首乐章。太和

2025年07月05日

肃我成命,于昭黄祇.裘冕而祀,陟降在斯。
五音克备,八音聿施。缉熙肆靖,厥心匪离。

佚名

译文

肃我成命,于昭黄祇
庄严地完成使命,彰显天地神灵的荣光
裘冕而祀,陟降在斯
身着礼服冠冕祭祀,神灵降临在此地
五音克备,八音聿施
五音齐备,八音和谐奏响
缉熙肆靖,厥心匪离
光明安宁,虔诚之心永不偏离

词语注释

黄祇(huáng qí):指天地神灵
裘冕(qiú miǎn):古代祭祀时穿的礼服和冠冕
陟降(zhì jiàng):指神灵的降临
聿(yù):文言助词,无实义
缉熙(jī xī):光明祥和的样子
肆靖(sì jìng):安宁太平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郊,杏花纷扬如雪,玄宗皇帝率百官缓步登上社首山祭坛。彼时开元盛世已历廿载,大唐正沐浴在"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富庶荣光中。礼官捧着新制的《太和》乐章跪呈御前,丝竹管弦之音随着山岚徐徐升起,惊起坛边栖息的青鸾。

这组《禅社首乐章》诞生于开元十三年(725年)的封禅大典。当泰山之巅的云海吞没最后一缕晨曦时,张说、贺知章等十八学士正为玄宗拟定祭文。他们以《周礼》为范本,取"五音克备,八音聿施"的雅正之韵,将《诗经》"肃雍和鸣"的庄重与楚辞"灵之来兮如云"的缥缈熔铸其中。太常寺的乐工们调试着编钟磬簴,让青铜振鸣与山涧流水相应和。

史载玄宗亲制《太和》曲谱时,曾命人取来西域进贡的筚篥。当胡乐与雅乐在社首山巅交织,恰似盛唐气象的隐喻——"裘冕而祀"的周礼框架里,流淌着"八音聿施"的多元血脉。那"缉熙肆靖"的宁谧中,藏着开元君臣"厥心匪离"的政治理想:以礼乐为舟楫,载着帝国驶向《礼记》描绘的"大道之行"。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盛大场景。开篇"肃我成命"四字如黄钟大吕,营造出神圣肃穆的氛围。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祭祀诗研究》中指出:"'裘冕而祀'的细节描写,既体现了礼制的严谨,又通过服饰符号强化了人神沟通的仪式感"。

诗中意象系统构建精妙:"黄祇"(地神)与"陟降"(升降)形成天地呼应的空间结构,钱志熙在《汉魏乐府艺术研究》中评述:"五音八音的铺陈不是简单的乐器罗列,而是以声律构建和谐宇宙的象征,体现了'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哲学思想"。

情感表达极具层次,表面是庄严的祭祀描写,内里却蕴藏着深切的人文关怀。"缉熙肆靖"句,《乐府诗集》笺注特别强调:"光明延续(缉熙)与天下安宁(肆靖)的双重祈愿,使仪式超越了形式,升华为对国泰民安的精神寄托"。尾句"厥心匪离"以质朴语言道出虔诚本质,叶嘉莹先生曾赞叹:"这四字如金石坠地,将外在仪式最终收束于内心的永恒持守"。

全篇最动人的艺术特质在于"礼"与"情"的完美平衡。正如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的分析:"诗人用最精简的文字承载最厚重的礼乐文化,在'祀'与'心'、'声'与'靖'的多重呼应中,完成了从宗教仪式到精神境界的审美飞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篇:"庄雅中含流动之气,郊庙诗中罕见之格。'裘冕而祀,陟降在斯'八字,将礼之严整与神之倏忽皆摄其中,真乃铸鼎象物之手笔。"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曰:"'五音克备,八音聿施'二句,非深通乐理者不能道。其声律安排暗合《韶》《武》之遗韵,所谓'大音希声'者,于此可窥一斑。"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特别指出:"末句'厥心匪离'四字极妙,以人心绾合天心,使肃穆的祭祀场景顿生温情。这种'敬而不畏,亲而不亵'的分寸,正是盛唐气象在祭祀文学中的体现。"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教授曾解析:"此诗以最简净的文字构筑最恢宏的时空——'肃我成命'开篇即见天命威严,'缉熙肆靖'收束犹闻余音绕梁。这种在仪式感中注入生命力的写法,直接影响后来杜甫《朝享太庙赋》的创作。"